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科目一考点总结 上海初中化学考点总结(实用6篇)

2023年科目一考点总结 上海初中化学考点总结(实用6篇)

时间:2023-09-28 19:06:51 作者:温柔雨 2023年科目一考点总结 上海初中化学考点总结(实用6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科目一考点总结篇一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科目一考点总结篇二

一.国策、战略、理念(3个考点)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治国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

二.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3个考点)

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论、三代、科发)。

3.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内容)。

三.标志、标准(7个考点)

1.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确立的标志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3.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

4.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5.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标志着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

7.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四.之路、之本、根本、基础等(35个考点)

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2.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5.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9.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10.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1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6.要解决我国诸如存在的就业难、医疗难、教育难、收入不均等难题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途径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19.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

20.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最终目标,指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21.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分布。

2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4.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25.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或叫民族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7.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据和基础是:宪法。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8.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29.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

30.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

31.发展(海峡)两岸关系的基础(或说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2.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4.人们参加社会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的基本规则是:《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

3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目的、目标(7个考点)

1.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3.党的十六大确立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5.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6.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任务、职责、作用(4个考点)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公安机关的职责和人民警察的任务是:见初二教材p51最后一段。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七.之最、最终、第一、主体等(20个考点)

1.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2.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最为严格的法律是:宪法(具体是:见初二教材p56大号字)。

6.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7.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是指:人身自由权。

8.公民行使监督权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是:新闻监督。

9.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0.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途径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12.科学技术(简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14.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不是公民)。

15.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口问题。

16.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宪法。

17.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汉字。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有: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19.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0.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科目一考点总结篇三

【简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物体振动这一章的知识算是初中物理最基础的,完全可以算是送分题,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会在上面“栽跟头”,而且还不止一次两次。我在给精英班的同学上课的时候就时常提到,对于这种基础性的知识没有什么技巧和方法,靠的就是平时的总结,越是小的知识点就越是要多注意,不然很容易在考试的时候混淆。

一、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简析】

物体温度升高了,只能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加快了,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方法有两个。

1、让物体吸热(热传递);

2、外界对物体做功(做功)。

例如:一根锯条温度温度升高了,它可能用炉子烤了烤即吸收了热量;它也可能是刚刚锯过木头即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自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二、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简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三、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简析】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科目一考点总结篇四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放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

1.接通电路一段时间,比较两瓶中的煤油哪个上升得高。实验结果是: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这表明,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原来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两瓶中电阻丝是串联的,通过的电流相同,只是两根电阻丝的电阻不同。这是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研究热量跟电阻的关系。加大电流,重做上述实验,通电时间与前次相同。在两次实验中,比较甲瓶(或乙瓶)中的煤油哪次上升得高。实验结果:在第二次实验中,瓶中煤油上升得高。这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实验表明,通电时间越长,瓶中煤油上升得越高,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规则2: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规则3:焦耳定律的公式

焦尔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q=i2rt.

公式中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通电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

科目一考点总结篇五

考核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

(2)知道常值函数;

(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

(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3: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

(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4: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

(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

(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

(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科目一考点总结篇六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