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最新讲道理的读后感(模板5篇)

最新讲道理的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13:19:18 作者:影墨 最新讲道理的读后感(模板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讲道理的读后感篇一

逻辑是清晰表达的基石。无论是口头的演讲、谈话、辩论,还是各种书面文章,符合逻辑都能让其表达更清晰。逻辑的表现形式是论证(argument,也有人翻译为“论述”)。一次有效论证,即为一次清晰、有效的表达。

一个论证,可以看起来很复杂,比如一本专著;也可以很简单,比如,包含了前提和结论的一句话。前提和结论,正是论证的两个基本要素。

论证的相关要素,通常都是一个命题。逻辑学把表达判断的句子称为命题。比如,“他是一名大学生。”知道了命题的概念,能更好理解论证的要素。

前提(也称论据),即为一个命题,内容以事实为主,作用是支持结论。前提来源广泛:可以是上一个论断、客观事实、常识、某些原理和规则等。一个论证包含多少前提,没有限制。前提必须确保真实或正确。前提错误,结论必然错。结论是被证明的命题。与前提相反,一个论证得出的结论数量,越少越好。结论越简单明了,论证越有力。

为了更充分地理解论证,我们还需要了解其他相关概念和要素:子前提、隐含前提(关键假设)、可辩驳前提等。

有时候,前提可信度不够,需要一些支持性陈述。这种支持前提的表述,即为“子前提”。还有一种前提,由于“众所周知”或“不言而喻”,论证中没明确提到,这就是隐含前提。隐含前提对于结论能否成立很重要,因而也叫“关键假设”。

可辩驳前提,是指在论证过程中,预先考虑到结论面临的反对意见,并针对反对意见提供相应前提。可辩驳前提是一个强化论证的因素,但常被忽略。因此,在“完成”一个论证后,记得预判一下:该论证可能面临哪些质疑,针对质疑给出答案,让论证得以完善。

讲道理的读后感篇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我们应摈弃不求甚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尽量呈现知识背后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学得明白,学得透彻。今天,罗明亮老师用他的一节〈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展示,让我深刻体会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做一个讲道理的老师。整节课,罗老师就用他那神秘的武器——信封和一简单的话:“你会讲道理吗?”巧妙地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孩子在猜想中快乐地学习,在交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回想以前听过的〈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多数老师们总是期待学生在本堂课中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急于推导出公式,然后利用所推导的公式解决问题。而这节课,罗老师却始终只要孩子们明白了“长方形的长表示一行摆了几个单位面积的小方块,宽表示摆了几行这样的小方块,相乘就知道这个长方形有几个这样单位面积的小方块,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道理。毕达哥拉斯说过:“数学重要的不是知道了什么,而是怎么知道什么”。罗老师这堂课正是“怎么知道什么”的精彩演绎。

在这节课中,罗老师有两个教学片段令我感触特深刻:片段一;在课件出现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和一个长6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后,拿出一个信封,告诉学生:“这信封里装的就是上面两个图形中的一个,你们猜猜,可能装的是哪个,猜对了罗老师就把它奖给你。”所有学生同学看了看信封,都猜是装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接着罗老师又让学生讲为什么这样猜的道理,站起来回答的学生说:“因为信封的长度比第二个长方形的长度短,所以一定是装第一个”。当这位学生的思维得到全体同学(包扣听课老师)的肯定时,罗老师却从信封里抽出一个折叠的长6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全体同学“哗”的一声。这样的设计,既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又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并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大的铺垫。所以,在课末,罗老师问学生,他家那面积20平方厘米的苗条的长方形的长有没有可能大于20厘米时,学生都能回答可能,并随着他的引导说出可能是多少。随即,罗老师问同学:“这个长方形我带得来吗?”这时的学生已再受思维定势的限制而一致说“可以”。

片段二:在课堂即将结束之际,罗老师再次拿出他的神秘武器——信封,告诉学生说:“这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个由两行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每行4个。”让学生猜猜信封里长方形的面积,就在学生思考、交流、反馈后得出可能是8平方厘米,或是8平方分米,或是8平方米,或是8平方毫米,甚至也有可能是8平方千米的情况下,罗老师却再一次出乎大家的意料。拿出了一个由8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罗老师说得对,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本质,数学的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想数学和说数学的能力。如果我们过早的抽象概括,会让孩子丢掉里面蕴涵的道理。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讲道理”的。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空穴来风。罗老师的这堂课不断的重复让学生“讲道理”,“理”不仅表现在数学知识前后的联系性和思维性,更体现学习过程是渐行渐悟;课堂教学上只有重复的让学生“讲道理”才能让学生感到方法的取得有脉可寻,而不是飞来陨石。

如何做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正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讲道理的读后感篇三

数学教师必须讲理,这已经毋庸置疑。关键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讲理的数学教师呢?做一个讲理的教师,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做一个讲理的教师,教师还要学会“讲理”。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盲点,认知的误区,巧妙的讲理,把理讲到学生的心里,使学生明理。学生明了理,他们才不会觉得数学枯燥,才能体会到数学本身散发出来的理性之美,才会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

书的封皮上最引人深思的一张图片便是罗鸣亮老师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一点。教师在教育孩子时,最应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

一、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

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适当时放弃那双充满“爱”的手,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要知道单纯的“言传”往往很难让子女发自内心地完全地接受你的教育,只有教师做出了榜样,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

四、要能疏导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

五、教会孩子沟通的本领,让孩子主动说话并能正确的表达。这其中,教会孩子自信是最为关键也是首要的一步。

六、赏识孩子,告诉孩子:“你真棒”,赏识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发孩子潜能,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

七、掌握批语和惩罚的方法,批语和惩罚固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用得好,也是非常具有效果的。

八、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充分体会你的爱,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最为根本的一点。

欣赏名师的书是一种启迪,聆听名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践行名师的言是一种感动,自觉做一个明师更是一种境界的提高。当然名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更多的是理性思考。我们要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自我,更要超越自我。让我们跟着名师的步伐,在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的大道上阔步而行。

讲道理的读后感篇四

郭怀玉

11月9日河北省名师胡志红工作室开幕式那天,主持人胡志红老师给工作室每个成员发了一些图书要求大家回去一起阅读,其中有罗鸣亮老师的《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一本书。时常闲暇之余,翻开它去欣赏罗老师的风趣幽默,领略他深邃的思想,欣赏他的睿智豁达。在家中能走进罗鸣亮老师朴实又充满浓浓数学味的课堂,能领略他的充满灵动智慧讲道理的课堂,在家里就享受了营养丰富的饕餮大餐,领略了名师的风采,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这本书是罗鸣亮老师创作的,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探寻讲道理的课堂,第一讲“问题――我们的教学讲道理吗?”第二讲“探求――数学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第三讲“思索――数学教学需要哪些道理?”第四讲“策略――课堂该如何讲道理?”这体现了罗鸣亮老师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下篇为我的讲道理课堂,立足实际教学活动,从教学出发进行思考,给出众多课例体现数学本质,构建讲道理的数学课堂。

有幸听过罗鸣亮老师的课,他的课让人眼前一新,教学风格风趣幽默,让人很放松。他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他让学生讲道理。他的课总是能给别人带来意想不到,带来思考。书中《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案例,让我印象深刻。“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来的?其道理究竟何在?”读了这本书才明白长乘宽的本质,我们要成为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少一些“不讲道理”,多一些“有根有据”。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讲道理的课堂就是把时间留给学生讲理,把空间还给学生明理,让学生在讲理中提升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明理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学生养成追根溯源的精神。

我们先看看罗老师的一节课。他通过别开生面的师生间问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开始他从数涂满红色的正方形纸开始,运用数形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猜想“红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小数表示”的思维活动中,引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整节课以问题为驱动,从“你懂得数数吗?能用1表示?你会用什么数表示?怎么办?你有什么办法?为什么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怎么看出的?0.88的两个8一样吗?你怎么讲道理?”等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不断追问,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变倾听为思考。在讲道理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体验思维的乐趣中,发展了数学核心素养。课堂上罗老师还适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

数学教师必须讲理,这已经毋庸置疑。关键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讲理的数学教师呢?做一个讲理的教师,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做一个讲理的教师,教师还要学会“讲理”。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盲点,认知的误区,巧妙的讲理,把理讲到学生的心里,使学生明理。学生明了理,他们才不会觉得数学枯燥,才能体会到数学本身散发出来的理性之美,才会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

受罗老师观点的启发,我在邯郸市数学一课一研的公开展示活动中引用他的观点作为开场白:今天教研活动目的是什么,通过教研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明数理。我们应该知道这节课涉及的数学定理、公式、概念等,以及它们在本章中地位、作用。2、知教理。课堂要运用那些教学手段、那些教学方法等课堂,要善于“留白”,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教师通过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创设富有张力的问题情境,在教师适时、适当的问题启发下,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想说、敢说、会说,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深刻“道理”。知识都有丰富的形成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感知、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明晰知识规定的道理。数学不应该只让学生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3、行道理。道理,道之理也,用《老子》的话来讲,即指事物的本源、规律及法则。数学道理指的是数学知识的本质,数学学科的定理、法则、算理等知识的产生、发展及每个规则的确定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数学道理。教学要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真正用数理,践行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摸索和改进!

书的封皮上最引人深思的一张图片便是罗鸣亮老师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一点。教师在教育孩子时,最应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一、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适当时放弃那双充满“爱”的手,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三、教师要以身作则,要知道单纯的“言传”往往很难让子女发自内心地完全地接受你的教育,只有教师做出了榜样,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四、要能疏导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五、教会孩子沟通的本领,让孩子主动说话并能正确的表达。这其中,教会孩子自信是最为关键也是首要的一步。六、赏识孩子,告诉孩子:“你真棒”,赏识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发孩子潜能,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七、掌握批语和惩罚的方法,批语和惩罚固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用得好,也是非常具有效果的。八、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充分体会你的爱,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最为根本的一点。

欣赏名师的书是一种启迪,聆听名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践行名师的言是一种感动,自觉做一个明师更是一种境界的提高。当然名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更多的是理性思考。我们要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自我,更要超越自我。让我们跟着名师的步伐,在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的大道上阔步而行。

讲道理的读后感篇五

每次和朋友一起聊到旅行,大家都会说在旅行中看到什么风景,看到什么特殊的物品等等。但是如果把你的双眼蒙上,让你来一次环球旅行,你敢不敢呢?就不用说环球旅行了,就让你蒙着眼睛去逛街买菜,恐怕你都要退缩不前了吧。

可是,却有这样一个人,一副墨镜、一根盲杖、不丰厚的资金、为数不多的英语单词。从新疆、青海、西藏开始,在5年时间里游历6大洲35个城市。旅途中,他虽然看不见,但他可以去聆听,去触摸,去丈量。旅途中他被偷过,被骗过,被抢过,被流浪狗咬过,但这依然不能阻止他的脚步。各种困难和磨难,他都一一化解。

他就是“当代徐霞客”——盲人旅行家曹晟康。他用行动一次次突破极限,让世人对盲人这个群体的固有观念发生改变。他看不见路过的风景,但却感知了更辽阔的世界!他的信条是:“既然我看不见这个世界,那就让世界看清楚我!”

曹晟康将自己这些年的体会与经历集结成书,他用《不和世界讲道理》告诉大家:真正能主宰我们命运的不是上天,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面对人生的态度。

出生在安徽淮北农村的曹晟康,在8岁的那一年,被一台疾驰的拖拉机撞倒,伤势严重。手术后,他的视力逐渐衰退。随着时间的流逝,曹晟康视力越来越差,几年后,他彻底失明了。成为农村人中受尽欺负的“瞎子”。

如果说同龄人的欺负和嘲笑尚且可以忍受,可是连自己的父母都开始嫌弃他这个“废人”了。父亲本来就脾气暴躁,在曹晟康的视力下降后,他对孩子的态度更加凶恶,喝了酒甚至会拳脚相加。

但曹晟康是一个坚强执着的人,他认识到这个世界唯一能靠的只有自己。偶然的一次机会,曹晟康知道了盲人可以学习按摩,于是他立刻出发,去往不同的城市学习。

当提及这段离家的日子里,曹晟康说:“当我离开父母,离得越来越远后,我反而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只能对自己提要求,不能对父母提要求,对其他任何人也一样。”

真是太了不起了,在很多人还沉浸在原生家庭的伤痛中无法自拔时,有人早已凭借自己坚忍不拔的努力,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空。想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不要想那么多,先干了再说。多去想怎么能做到,而不是一再向别人证明为啥自己做不到,还心安理得享受自己的碌碌无为。说实在的,压根没人真正在意你的处境,除了你自己。

可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曹晟康可能就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位按摩师傅。但是,一次错误的投资让他倾家荡产,妻子也离开了,丢下未成年的孩子在老家,他心灰意冷。他的人生再一次跌落谷底。而这,也成就出了今天的曹晟康。万念俱灰的曹晟康,决定去到西藏那片净土去结束生命。在前往拉萨的路上,他意外地遇到了一群徒步旅行的大学生。他们一同前行。凭着多年徒步练就的身体,曹晟康甚至走得比这些同行的学生还要快。

最终,当他登上布达拉宫最顶层的台阶时,在场的人为他献上充满敬意的掌声。布达拉宫广场上的人很多,除了各种语言的嘈杂声,他还听到了有节奏的、打在地上的砰砰声······风吹过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旺盛的香火气息。

曹晟康发现了生命新的意义。“虽然我不能看,但我可以听,可以闻,可以触摸,还可以用舌头尝……说不定我的旅行体会,比正常人的还要深刻呢!”

从此曹晟康有了奔头,他要去旅行!就如同他自己常说的:“虽然他已看不见世界,但世界可以看见他。”

“你迟早会死在路上的。”这是他第一次尝试走出国门,在老挝街头与结伴而行的旅者分别时,对方说出的气话。是的,一位盲者的旅途远比想象中艰难。对曹晟康来说,每一次的出国旅游都是一次“生命的冒险之旅”。

旅途中,他曾一度高烧不起,一度坠落深沟头破血流,语言不通无法求助,经常每天只吃一顿饭……孤身旅行的途中,艰难困苦很多。一切遇到的波折,曹晟康都撑了下来。他曾经感慨到:“欺骗我的人增长了我的见识,绊倒我的人强化我的能力,伤害我的人助长我的自尊。”

在艰难的生活里,曹晟康始终保持乐观,他身上有一种英雄主义式的顽强。在旅行之外,他玩帆板拿过奖,尝试攀岩,也练过短跑,参加马拉松比赛,他对生活仿佛有用不完的热情,而且还想尝试更多,去更多地方。“我喜欢挑战和尝试,在不断的突破和超越自我中,能够得到一种满足和快乐。”

经常听周围的人说,要活出个“人样”。那么到底怎么活才是“人样”?曹晟康在书中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问题,就像他说的:“人样不是别人看到你的样子,而是自己心里期待自己成为的样子。过着内心踏实又充实的生活,偶尔能体会到热血沸腾的感觉,每天睡觉前都期盼着第二天赶紧到来,这才是我想要的“人样”!”

《不和世界讲道理》中的曹晟康,作为一个盲人,遭受过同龄人的霸凌、亲人的冷漠;也曾抱怨过眼前的空洞、命运的不公;甚至尝试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后来他明白:行动与向前的力量,总比抱怨强大。真正能主宰我们命运的不是上天,而是我们面对人生的态度。与其对那些不公平耿耿于怀,也并不能和世界讨个说法。活着,还是要努力,努力着向前看。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最新讲道理的读后感(优质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
  • 10-07 最新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实用10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
  • 10-07 最新小学生写读后感(大全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
  • 10-07 2023年六年级好词好句好段读后感 六年级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实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
  • 10-07 最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第读后感(优质8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这里我整理
  • 10-07 2023年围城读后感(优质8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
  • 10-07 最新三年级读后感好词好句表格(实用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
  • 10-07 2023年八年级读后感教学设计一等奖 安恩和奶牛教学实录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通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
  • 10-07 最新小豆豆读后感(优质6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7 最新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模板10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