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最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优秀8篇)

最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优秀8篇)

时间:2023-10-14 15:50:10 作者:碧墨 最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优秀8篇)

诚信是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在写诚信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领域中的诚信经验和做法。请大家共同来看看一些优秀的诚信总结范文,相信对于写作会有所帮助。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篇一

早有耳闻的一本书,曾被新闻推上风口浪尖的作者和书。看新闻的时候就已觉够沉重,躲着没敢看这本书,没想到我还是会看了这本书——在新闻热度退了以后。

作者在写这些的时候,内心一定安静又失望,有道不明的失落,就像是努力了一场期待已久的考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伤心之后,无所适从,不那么难受,也不开心。作者的心情应该比这些更压抑吧,对,压抑。

我们的社会不讲性。房思琪的妈妈说,性教育是需要性的人才会讲。是吗,在思琪的冗长的被剥夺的那几年,她的父母缺位了,以至于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会疯。

诱奸,多么恶劣的手段,是的,李老师才是坚强而勇敢的,多讽刺。沉重的,沉痛的内心诉述。你不忍心读下去,那么漂亮的女孩子,那么美那么纯洁干净的女孩子。

连心疼都觉得是残酷的,更明白,存天理灭人欲,是多么不顾一切的虚伪的口号。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性教育上,我们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有很多功课需要去做,希望世上只有一个房思琪,希望,所有的为人师表是真的为人师表。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篇二

我们这个社会上或许不缺少谴责受害者的人,却缺少真正理解受害者、为他们奔走呼告的人。每当发生一起悲剧,在那些沉痛的声音里,总是会夹杂着不和谐音。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便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和书名相符的、童话般的青春故事。五十岁的已婚名师李国华学术水平不低,却没有师德和基本的做人品德,他精通于狩猎学生,把女学生当成婚外情的工具。优秀的女中学生房思琪有一位情同双胞胎的好朋友刘怡婷,后者过着优等生的生活,前者却因为长期遭到老师的侵犯而神智不清,成为一个疯子。她们的“知心姐姐”,嫁入钱家的伊纹,长年承受丈夫的家庭暴力,却碍于压力没有反抗。

房思琪的遭遇令人心寒,而社会上看待受害者的目光更令人齿冷。“原来,人对他者的痛苦是毫无想像力的。”作者这样写道。当漂亮单纯的郭晓奇在被伤害以后鼓起勇气将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以自己的血泪经历揭发李国华的时候,网络上大部分不是声援的回应,而是冷嘲热讽、人身攻击。作者没有直接写出社会对房思琪的看法,而是从郭晓奇这里含蓄地类比出来了她遭到的冷眼和鄙夷。

“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成为更好的人。”那些被毁掉了一生的女孩子,那些或许来不及发光就已经陨落的千千万万个房思琪们,会把“蚌病成珠”“百炼成钢”的病态思想敲得粉碎。不要轻视别人的痛苦,更不要假装世界有多么美好。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篇三

其实房思琪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点,也有一些不同角度可以去审视这本"向死而生的绝唱文学"。但是最戳中你的永远都是你感受到了与自己的过往产生连接的点。作为一个多少体会过成长中的创伤的曾经的“小女孩”,想先聊聊青春期的创伤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房思琪是个没有机会长大的女孩,她的人生在第一次嘴里被塞进去的时候就被按下了暂停键,她的灵魂被撕裂了。当然这只是创伤的开始,后面这个伤口又被狠狠撕裂“他插进去,而我为此道歉”。

青春期在人格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童年是地基,青春期大概就是大厦往上的第一层。青春期的欺凌会带来自卑的人格底色,无法解决的外界冲突会直接带来心理层面的冲突,进而使你不知不觉进入“异常”的心理状态,disorder或者malfunction,俗称心理疾病。

关于“心理疾病”也有一个诡异的地方,就是这大概是一种你甚至连它的概念都不知道但却可以拥有它,与它如影随形。你对此可以毫无意识,但你已体现出它的全部特征。这也是我在青春期里经历的“像锤子砸在棉花上一样的疼痛”。直到在这种黑暗的情绪的反复里折腾了4、5年,才在学校心理老师的口中听到了“强迫性思维”的定义。我才终于对自己的创伤有了一些认知。这个过程中因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甚至对这种异常没有丝毫认知,让我在自我思维的折磨下精疲力竭并在学校体系里疲于应付许多年后才终于“找回了自己”后者说找到了自己的碎片,又把他们拼凑到了一起。所幸这些碎片好像露珠,彼此遇到对方的刹那又可以融为一体。

这大概就是青春期创伤的发展过程。你的心里咧开了一个大口子,而你却对此一无所知。那在房思琪的世界里呢?有些创伤可以被弥合,有些不会。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把成年人分成三类:

1)没有遇到过童年/青春期创伤的。

2)遇到过童年/青春期创伤但没有到被撕裂的程度,会有非常不适、迷茫、痛苦的体验但是可以长大的。

3)永远没有机会长大,在如核爆炸一样的创伤中粉身碎骨的。

讨论这个话题始终有些沉重,人都是第一次成长,这是一条单行线,没有重新注册的机会,创伤是一种无法被抹去的存在。第一种是“幸运”的,也许他有足够的心理基础,或者有外界加持的应对办法,无论如何他们“顺利”长大了。也许有人会说谁的青春没有点伤痛呢?不然哪来的那么多伤痛文学。但是我想真正经历过的人会知道,普通的伤痛与创伤的不同在哪里。

你被老师骂了,跟同学闹矛盾了,很伤心,回家大哭一场,但你还有玩伴,还有家庭的温暖,可能会不开心几天,最多一阵子,这件事也会在你的成长中留下痕迹,但它不会打乱你正常的心理成长路径。

你被全班同学嘲笑,每天有男同学嘲笑你的外表,发型,你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跟同学的冲突,父母每天吵架,所有的一切你都不知怎么应对,时间长了会责备自己,精神或肉体的自残。你的心理成长好像被打断了,或者被放慢了,留下了一些成年之后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与异性相处障碍,适应社会的障碍等等。

而智商根本无足轻重(如果以它的先天性和几乎不可改变性而言。房思琪的悲剧是男权社会的结构性剥削的产物,是东方的女性耻辱文化的缩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应试教育的原罪。这一层层建构的压迫,几乎使得房思琪成为了一个必然。

你能说她是个特例吗?饱饭思淫欲,法律无法限制的淫欲会让李国华成为必然。经验/权力的差距会让包丽式的悲剧成为必然(甚至是简爱)。这本书也谈到了爱,甚至是性。其实不该用“甚至”这个词,如果一个成年人(成年的标准或许与文化背景、社会整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还把性的话题作为某种禁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弱智。

爱应该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成熟度作为基础的。它可以是本能,可以混杂了某种生理或心理的“欲望”,但爱情也该经得起理性的检验。

爱可能会有痛的成分,但如果一种“巧言令色”披上爱的外衣,希望每个女孩子都能在自己觉得不适时转身离开。女孩子长大的过程也许无法保证不遇到创伤,这个社会也没有足够友好,但看到越来越多的00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蛮开心的。始终觉得,女孩子,如果真的二选一,哪怕跋扈一点,也要比失去个性的洋娃娃好太多。

善良是种美好的品质,善解人意也是。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善良应该有足够的心理防线做支撑的,因为它在“恶”的面前几乎是没有还手的余地的。就是“善的原罪”。当然,善也不是总会败给恶的,“圣雄甘地”也用这种“痴傻的笃定”为印度带来了独立。“善”本身是是善的吗?暂时还没有答案。

但没有心灵力量支撑的善总是悲剧多过好结果,-强行结尾,希望每个女孩子都可以安全的长大。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篇四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

它写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是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却又讳莫如深的事情。用最没有感情最客观的几句话好像可以把整本书描述完,补习班国学老师利用自身职权诱奸,强暴,性虐待女学生长达几年的故事。

但我真的不想用上面的简短的几句话去描述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以后内心是挣扎的。王小波说:“我活在这世上,无非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儿有趣的事儿。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儿也不让你遇到。”

但如果遇到或听到的是这样的事儿呢?

作者在书中用精美的工笔或者记者访谈中极力强调这几年是有爱的。是女学生爱上国学老师诱奸犯的故事。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明明就是老师的谎言,用最美丽的文学语言掩盖他最惨暴的兽性行为。

只是,我们有为房思琪或者林奕含想过吗?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过着怎样生无可恋的生活,只有当事人知道。那种无力感和羞耻感,也迫使女性闭上了自己的嘴,就像文中一句扎心的话:并不是你的错,痛苦却要你余生承担。

在她的书中或者她的访谈中都能感受到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她用譬喻,她用修辞,她用无比美好的文字去描述这样一件事情,她真的想要挣扎地走出阴影。但这种痛苦,这种明明知道是错误的东西,却需要自己认为这就是爱,假如这种错误的感觉一直存在也行呀,但现实总是更加残忍地纰漏事实。正如书中另外一位人物小琪,她好不容易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接受丑恶,到最后连丑恶都要把她抛弃。

在房思琪看来,李国华老师即是她所向往的文学的集大成者,又是诱奸少女的强奸犯。当两种极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时,导致李国华的形象对于房思琪来说,一直是两极撕裂的。所以便有了因为爱,所以可以忍受甚至原谅。甚至哪怕房思琪可能想到李国华对自己就是玩弄不恭,就是用文学来作为施暴的借口,可能她自己出于对文学的信仰,外加自己高度敏感的自尊心,把自己的愚行看作为了文学而殉节献身,而这种殉节或献身维护的是她构建的、高度文艺化的“李国华”的形象。一旦房思琪承受的痛苦超过了阈值,或者干脆是领悟到其实一切都是自己贫乏无力的自我欺骗,那么等待她的,要么是崩溃,要么是幻灭。

林奕含写:

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我讨厌大团圆的抒情传统,讨厌公主和王子在一起,正面思考是多么媚俗。

所以伊纹姐姐还对依婷说:

你也可以选择经历所有思琪曾经感受过的痛楚,学习所有她为了抵御这些痛楚付出的努力,从你们出生相处的时光,到你从日记里读来的时光。你要替思琪上大学,念研究所,谈恋爱,结婚,生小孩,也许会被退学,也许会离婚,也许会死胎。但是,思琪连那种最庸俗、呆钝、刻板的人生都没有办法经历。你懂吗?你要经历并牢牢记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绪、感情、感觉、记忆与幻想,她的爱、讨厌、恐惧、失重、荒芜、柔情和欲望,你要紧紧拥抱着思琪的痛苦,你可以变成思琪,然后,替她活下去,连思琪的份一起好好地活下去。

书中房思琪,刘依婷,和伊纹姐姐应该都是林奕含内在思想的体现,她真的有抗争过。

真正的悲剧,不是林奕含被诱奸后选择了自杀,而在于在她被诱奸后的里,依然没人能帮助她走出阴影,她想要努力活着,她和内心的自卑感抗争了13年,却还是失败了。

她的这本书好像古代的“死谏”,希望这本书真的可以帮助到一些人吧。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本讲性侵的短篇小说,由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撰写,不是前无古人也绝非后无来者,正如“强暴”本身。

原本青春期的她们应该在幻想爱情的粉红颜色,未来长大成人的美丽模样,但她在13岁告别了自己——在13岁那年被自己的语文老师诱奸,饱受五年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后放弃这个破乱、肮脏、迷乱的初恋乐园。这五年,从自我的世俗羞耻心,到麻痹自己“爱”上老师就不难受了,就没有“错了”,到最后上遍所有旅馆的床和住进老师私人公寓,丧失自我。“我爱他吗,我能不爱他吗?”

原本她应该在幻想,结婚后的甜蜜生活到白头偕老,但她就此告别那个热爱的自己——他的酗酒、家暴、她的流产,粉色的爱情或许只存在文学作品里;放弃了,我是临阵脱逃的逃兵,回不去了。

这是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每一个女生一样,柔弱、自尊和单纯,我们之所以现今还能安然无恙,只因我们是侥幸者;世俗的“羞耻心”是赠予强奸者的封口费,女孩子的纯爱是自我毁灭的嫁衣,强暴本身就是一场社会性的谋杀。

“太阳照常升起,活人还是要活,日子还是要过。”历史还会重演,技术在进步,人性却没有。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篇六

看的过程真的让我的心脏感觉要炸裂开来。恐怖,窒息。书里有描写到谁是无底的深渊,而这一切本就像一个深渊。

看到后来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施暴的李国华和钱一维是一边的男性,他们都有钱有势,也有着泯灭的变态人性,哦不,是永存的兽性;另一边是弱小的房思琪和许伊纹,就这么接受这一切,甚至有很大程度的甘愿,在她们认为的“美好”里面藏匿着无法对看似即使是知音的对方说出的绝望的痛苦。我不能理解这种甘愿和说服自己爱“他们”的行为,还有因为文学产生的任何一种崇拜和爱慕,甚至上升到爱,虽然这里的爱并不会被承认。而文学在这里面,简直是谜一样脆弱的联结。披着人皮的李国华在用这些迷倒着房思琪,房思琪也在因为这些继续沉溺。“我爱你”“是爱”一句一句谎话都恶心。钱一维也是,肆无忌惮地对伊纹施暴,却又是永远无法被满足的疯子,回头乞求伊纹的样子真的丑陋至极。还有里面的毛毛(毛敬苑)和小葵,都有一种相似的感觉,说不上来。

我所能看见的都是很表象的东西,但也是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小说,还是有一些很深刻的感受的。没有人应该去承受这些的。不过里面的语言给我的感觉是,不乏扭捏、不易理解,但是也很新颖。不过当然每本书每个作者都有他们的语言风格。

多希望世界上少一些伤害…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篇七

断断续续终于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完,总是拾起啄食片段又放下,这些不可启齿的精神肉体双重折磨的遭遇在林奕含笔下就如同拨开灵魂血淋淋的自我面对,她用诗性的、细致的工笔,看似娓娓道来地想象实则是亲生经历地回忆,让我这个“青春幸存者”沉痛至极……早已知作者自杀的事实再回头看这本书,又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惋惜一代女才子理想世界幻灭、精神失常,又痛恨世间对性侵女童现象、精神病患者的漠视。那些毫无保留,拼尽全力剥开自己的文字,撕掉了那一袭“华美的袍子”,将人性的丑恶原原本本展现在了读者眼前,真实又虚无。

看完了书,又去搜索了readmoo专访和婚礼致辞来看,引经据典、思维清晰,感叹这真是一个对文学熟稔、古典文学精神内化甚深的女孩。她说整个故事最让她痛楚的是这些学中文的人,就是胡兰成跟李国华,我们明明都知道一个人说出诗的时候,一个人说出情诗的时候,一个人说出情话的时候,他应该是言有所衷的,他是有“志”的,他是有“情”的,他应该是“思无邪”的。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的语境,他为什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的传统,去做离经叛道的事。所谓一个真正的文人应该千锤百炼的那个真心,到最后回归竟然只变成食色性也而已。说来唏嘘,披着虚假文学外衣的“伪文人”——以文学作借口矫饰自得,侵蚀年轻的生命,这样的“文人”不占少数,更不值得同情。

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李国华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青春期女孩的乖巧、糊涂、误以为这就是爱,让他的欲望愈演愈烈,将魔爪接连伸向了不同的女孩,而这一切他的原配夫人和孩子都蒙在鼓里,最终也完成了房思琪的疯。这真是恐怖的现象,这不应该仅仅在书中令人警醒,它应该被整个社会关注。当加害者犯罪变得容易,当被害者催眠自己讲被害合理化以免崩溃,这个世界将多么可怕。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如果有来生,真希望思琪不要那么乖,不要再沉默,请你骂出来“你敢碰我一下试试!”然而知书达理的思琪怎么可能说出来呢,都是我的念想罢了。

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你用房思琪揭开的这个盖子,捅破的这层纸,可能会救下许多少年。假如真有大人,因为读了这本书,真的阻止了一场犯罪;有父母读了这本书,能更好地和子女沟通;有小女生读了这本书,知道自己得到的并不是爱,去找大人谈谈,最终放弃自尊和教养,懂得求助。也许,这个世界可以好上那么一星半点吧。如果真是这样,你今天所做的这件事,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篇八

终于,因一则社会新闻,我打开了房思琪的世界。

首先,不得不惊叹林奕含的文笔,流畅的行文裹挟着满满的精彩譬喻,眼睛看过去,脑子还在回味,不算太长的段落往往回看几次,最终因为那譬喻后的意涵不忍心再体味。李银河说她是老天爷赏饭吃的那种作家,深以为然。

读罢我自私地想,宁愿令人赞叹的才华蒙尘,也不要被痛苦激发。宁愿惊才绝艳的文字,永远只赞美阳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