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汇总5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汇总5篇)

时间:2023-09-26 12:33:44 作者:紫衣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汇总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一

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六、指导学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课堂改革入手,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现代教学观认为,教育的真正含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由传统的重教轻学转向以学论教是现代教学观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法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策略。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七、激励评价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总之,我们要通过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法,力争使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得到最好的发挥,达到最完美的结合。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努力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作者单位:427100湖南省桑植县沙塔坪乡中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二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营造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潜在智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针对课堂教学中这些误区及如何营造课堂氛围的策略做一些探讨。

一、课堂氛围的几个误区

教学实践中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氛围看似很好,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如果教师没有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对于这种现状,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些剖析,以利于帮助部分老师走出误区。

1、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性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活动是使我们在学习中能继承人类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离开了思维活动,感性认识就无法实施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无法指导实践活动。化学教学中最忌讳老师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培养,但是很多老师盲目的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思维训练。

案例1:一位教师在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这一课,他在黑板上写出题目:“标况下,多少升氯气能和0.5摩氢氧化钠反应”,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准备怎么算时。一个同学用质量之比等于式量之比解出氯气质量,然后算出物质的量,再算出气体体积。另一位学生却认为,那样计算不够简单,他说:“我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来计算,过程比他的简单多了。”还有一位学生认为可以更简单,直接用22.4升对应的氢氧化钠为2摩,所以0.5摩氢氧化钠需要氯气5.6升。对于这样的回答,这位教师却只是煽情地问:“他们的算法对不对呀?”学生们齐声答道“对!”教师接着要求学生:“掌声鼓励!”“叭、叭、叭、叭”。其实,这三种不同的意见,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烁点。而那位教师没有讲出三种方法的原理及优劣,以及这三种方法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却用煽情的掌声给予简单的评价。

2、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天地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可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还是针对部分优秀的学生,或被几位优秀学生的活跃而迷惑,久而久之,班里就形成了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老师上课的方法不当引起的。

他同学做对了吗?其他学生一看有人解出来了,也就随声附和:解出来了。于是,老师接着讲更难的题目,又有学习好的同学很快给出了答案......一直到最后,课堂气氛还是比较“活跃”,因为总是有好的同学把题目很快解出来了,又会有很多同学随声附和。但是,仔细想想,这样“活跃”的课堂,真的有用吗?很显然,所谓活跃的课堂,只不过成了少数学生的天地,其他学生一直在附和,几次以后,学生还有这么高的激情附和老师吗?到后来,老师想活跃都不可能了,学生只会越来越死,只会越来越闷。

3、嘈杂的课堂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

化学的优势是实验,实验可以很好的调节气氛,但是有些老师却没有好好的利用好这个优势,而用来当作取悦学生的手段,使课堂气氛看起来很好,但收不到实际效果。

案例3:某老师在上《卤素》的时候,课上设计了用苯和四氯化碳分别萃取溴水以及碘水中的溴和碘的实验。当用苯与四氯化碳萃取得到橙红色和紫红色的溶液时,学生非常兴奋,后面的学生连叫“老师快拿到下面来,我看不到。”于是,老师就拿着试管到教室转了一圈。原本这样是好的,学生看不到,教师拿下去可以使全班都能观察得很清楚,可是,这位老师却分别把萃取的4个实验(溴的苯溶液、四氯化碳溶液;碘的苯溶液、四氯化碳溶液)都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教室里同学们都在感叹老师的“魔术”变的真好啊,而老师接下来关于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分析却没有几个学生听得到了,导致了这个实验的精华没有被学生汲取,嘈杂的课堂使学生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中,失去了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久而久之,老师上化学课就变成了变相的“变魔术”,实验过后或者遇到没有实验的课就兴趣索然了。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三

新课程背景下“双语”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严文林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藏族中学)

摘要:“双语”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师受传统教育的模式影响,很难适应新课改的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把握和利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驾驭课堂,在课堂中尝试和利用新课程理念教学时缺乏理论支持和方法操作,故而使“双语”新课改工作流于形式,甚至走样。鉴于此,“双语”课堂教学式可以在理论、方法上给予支持,使新课改工作得以实施。

关键词:新课改;“双语”教学;模式

一、关于模式

关于模式的具体含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出发,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模式看作是理论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方式的系统,是结构和功能、形式与内容的具体统一。

课堂教学模式则是由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构成的逻辑联系的教学环节、结构、程序。课堂是由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组成的。不同的模式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师生活动,既有两者之间比例的不同,又有活动的内容形式、价值取向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在我们实行“双语”教学的地区,民族类教学主要是沿用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这样的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领会和记住教师讲授的结论。这样的模式在一定阶段内有其价值,但是在新课改阶段,它限制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改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中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充分、活动是否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对学生活动的预设是否有效、活动过程的组织与引导是否得力等。

二、新课改中“双语”教学现状

在实行“双语”课堂教学的广大教师中,由于语言的限制和民族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理解教育理念和施行新课程改革中缺乏一定的理论和教学依据,教学依然在传统中行进,造成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在教师方面,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依然停留在文字和语言中,对实施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新课程教学定位不准,使新课改流于形式、水平不足、难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甘肃省进行新课程实验已有整三年的时间,但对“双语”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有待加深,还需要学习和把握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也有一些教师虽然认同新课程的理念,但对于理念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困惑,特别是缺乏可操作的技能和方法。

所以,在“双语”课堂教学中构建“双语课堂教学模式”,是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会对教师建立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有所帮助。

三、“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图

四、“双语”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这个模式的主要思想是发挥自主学习的课堂,因此,特别凸显教师的以下作用:教学基本功、教学组织策略、教学设计能力、教师文化底蕴、教师思想深度。教师的水平能力跟上了,这一模式就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

教学模式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和方式,解决的是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即教和学的内容问题。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必然会受到内容的制约,教学方式只有在学习内容相匹配、有意义、有深度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有时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我们的理念需要转化成模式,模式需要策略的支持,这正是教师主体作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四

作者/闫晓彤

摘要:作业评价是作业实施的重要环节,传统语文课外作业多采用诊断性评价方式,量化评价结果,而新课程中的高中语文课外作业应采取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评价。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外作业评价优化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五

引言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评价实施等方面都做了重大的改革与调整。其中,构建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与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有效地实施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师更快进步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的重要手段。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所在

课堂教学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它是指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

一个堂课,其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教师是怎样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教师对教学进程的调控是否得当等等,对这些方面能否作出科学的准确的评价,不仅直接决定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标准的落实,还影响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南针

教师的评价指标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决定着课堂教学中与教和学相关的各种因素的选择和侧重点,促使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评价所侧重的各种相关因素,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展示和发挥的重点,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

(二)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包括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优点、亮点、特点和弱点,同时,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学习,经常沟通交流,增进了解。课堂教学评价正是了解自身教学状况的窗口,使其明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课堂教学评价能及时地将学生的表现反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活动,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二、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断凸现出来,对这些问题和误区的及时反思,将有利于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

(一)教学评价中偏重于评价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学习水平

新课改虽然在不断地实施和推进,课堂教学评价也在不断地翻新,但仍旧摆脱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影子。形式上,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就是施展各种花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来完成教学目标,评价的核心都是紧紧围绕教师如何成功、如何缺失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距,很少有人关注课堂活动中学生是如何学,是否主动学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学评价不能只停留在教师教的层面上,学生的作为才是评价的重点,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应该纳入评价的内容。否则,不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生动,不论教师展示多少优质资源,只要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课都不是成功的课。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笼统,缺乏具体、充分的肯定

新课改在一定程度上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课堂上,学生大都能配合、回应就是的教学行为,教师也会给予适度的反馈,大都能从欣赏、鼓励的角度评价学生。表面上看,整个课堂教学气氛积极活跃,然而,审视一下,不难发现,无论教师所提问题是浅层次的还是深层次的,无论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深度、广度如何,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都予以鼓励“好!”“很好!”“你真勇敢!”“你真棒!”这些评价的语句缺乏针对性,过于泛化,往往让学生不清楚自己具体在哪方面表现很好,容易产生盲目骄傲的情绪,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成了评价一堂好课的指标

在教学改革的热潮中,强调革新教学手段,提倡和要求教学手段现代化,但并不是所有的手段都应现代化,也并不是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手段越现代越好。[1]在调查中发展,每一科的新课,教师都是在课件的协助下完成的,课件代替了板书。然而,这些却作为了评价一堂课是否生动成功的参考标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关于好课,提倡简约之美,他说:“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公式的推导、字符的书写、汉字的笔顺、实验操作等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对学生参与知识生成过程的学习以及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

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走向反思

(一)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一系列环节,诸如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达成和呈现评价结论以及评价的反馈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制约。

1.确定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确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是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核心。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大目标,因此,评价内容应在这三大目标领域里进行相应的设计,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

1.1知识、技能方面:是否具有最基本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具有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

1.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是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对当前刺激物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究;是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较强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是否对学科和学习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对自我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他人能友好相处;对所学知识有正确认识;对外在世界有正确的看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课堂教学评价应兼顾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

2.1评价主体多元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长期以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除在评价过程之外,始终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无法参与评价过程。新课标强调,实施教学评价应注意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而且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把自评、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互印证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促进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

2.2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二)充分利用个人成长档案袋评价

2.1充分突显成长档案袋评价对象的主体性

在成长档案袋中,学生要将其最初作品和修改过的作品都装进去,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进行整体或分项评估自己的作品,写下自我的评估意见。同时,还可以让同学、家长参与,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的成长。成长档案袋中,有许多项目是让学生装进自己得意的作品,同时还可设计“老师的话”、“家长的话”,与同学交流,与教师家长对话,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5]在这种评价方法中,过程自我评价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2成长档案袋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多元性,并且不断更新

成长档案袋中记录的是学生的新旧作品,从这些做瓶中可以看到学生的不足与发展过程,并根据发展,适时调整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其不断反思、改进、发展。所以在成长档案袋创建过程中,要不断收集新作品,内容不断更新。

2.3教学与评价的结合更紧密

(三)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学生的参与性

小结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构建更完善、更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传统的学生评价绝大多数都是纸笔测验或标准化测验,从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在信息化时代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应加大教学评价改革的力度,要用评价改革来促进和推动新课标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建德.关于课堂的思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39

[3]傅崇爱,新课程教学评价初探[j].小学语文教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55

[5]严育洪,成长记录评价法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版,2007(3):55

[6]张大均,吕达.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5

[7]王婉萍,“学生评教”作用及其局限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