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2023年滕王阁序教案反思(精选5篇)

2023年滕王阁序教案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5 21:59:55 作者:紫衣梦 2023年滕王阁序教案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滕王阁序教案反思篇一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的头疼病,因为要写一片反思文章不仅耗时又好尽力,更害怕遇到情绪低落不配合的学生,那么《滕王阁序》教学反思就会变成牢骚文章了,前不久在一本书籍中看到一篇比较好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于是我就摘抄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下。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这就是我抄了很久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个人觉得文章写得很是深刻。希望你也能采纳。文章最后祝您想想事成!!

滕王阁序教案反思篇二

迎评进入验收阶段,市级专家到校指导。最近买彩票缺少火气,连五元都不中,唯独在被检查上频频中大奖,这次更是特等奖,被推举上一节必听课。我准备的篇目是《滕王阁序》。大概思路是:在学生介绍王勃的基础上,从《滕王阁诗》切入,因为中间有个典故,也可引入对文章思想的理解;读文章,谈个人感受,希望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作品成功的地方(或者是学生欣赏的地方),理解上存在问题的地方;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罗列几个方面也就是鉴赏文章的几个角度;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上课的感受是挫败。一是导入部分不熟悉,显得不流畅。二是第二个环节花的时间太长,前松后紧。三是贪多求全,没有充分展开其中某个角度。

听课老师课后也提了几个问题,致命的缺憾。首先是普通话太差,会严重影响学校评估。其次是指导学生读做得很不够,一读是熟悉文本,二读是理解文本,三读是赏析,而我忽视了这种认知的层进性,读得没有艺术。再次,在学生展开之后,应该根据自然生成情况,灵活处理,尤其是带领学生进入音韵环节后,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挖掘这个问题即可。

本课好的地方在学生,学生的态度和表现相当出色,令人欣慰,而自己的表现制约了学生发挥,让人遗憾。所以下午上课给学生做了检讨,表示谢意。原意和学生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上一起成长。

滕王阁序教案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3.学生集体齐读全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和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练习背诵2-5段。

深入理解全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呼”“云尔”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

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也属于“当句对”)

2.“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如:“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例如:

更多

滕王阁序教案反思篇四

王勃英年早逝,并没有留下多少诗文,但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一篇《滕王阁序》足以让王勃名流千古。《滕王阁序》感情繁复,五音聚会,实为语文课中不可多得的名篇,更为主要的是那少年才子胸中的万千气象和那虽失意而最终振奋的精神必将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精神洗礼,也会对学生的人生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学最终目的要落到情感教育价值观上,然该文用典繁多,却也成为学生理解此文的瓶颈。基于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课文,疏通文意,同时亦要学会知人论世,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理解把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表现的时而失意,时而奋发,时而喜悦,时而万般哀愁的情感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到能够背诵其中自己喜欢的句段,最终深入领会此文之精神,方能较好的完成对此课的.学习。

滕王阁序教案反思篇五

本课是一堂阅读鉴赏课。因为本届学生的教材中没有把它选为教材。我把它选来,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试图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大容量、高效率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教学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个课型特点。因为文本较长,课时限制,就作了取舍,以巧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景物描写为学习重点。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这个重点。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如:计算机、幻灯、投影,视频资料、图像资料等等,优化了教学过程。适时的提供资料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方便,穿插录像资料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鉴赏美文的欲望,渲染了学习氛围。如孙道临的朗诵激发了学生联想和想象。

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大了教学容量,也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如解答问题的参考答案,可以通过投影来展示,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写在纸上,在投影仪下展示,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示多份答案,并当场讲评。如本课的归纳段落大意的环节,就很成功。

本课的不足之处:取舍还不够大胆,使内容安排多了一些;多媒体的运用还不够熟练;视频材料运用多了点,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果把孙道临的朗诵录像放在导入阶段播放,更有利于创设情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