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2023年路教案反思(精选8篇)

2023年路教案反思(精选8篇)

时间:2023-09-24 20:30:08 作者:字海 2023年路教案反思(精选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路教案反思篇一

分享和谦让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和谦让观念,有利其建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在社会教育的领域的总目标中,也明确的提出:“积极与人交往,掌握互助、合作、分享和谦让的社会技能。”、“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分享,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教师和家长也始终将分享与谦让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现在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交际面比较窄,所以班上的幼儿“自我中心”的现象比较多。具独霸一方,没有人争抢,而到了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是有限的。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分享,在孩子们玩的时候争枪吵闹的现象比较多。因此我用“分果果”这类较老的内容,用新的组织理念设计了“分果果真快乐”的集体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谦让和分享的方法,并感受其带来的快乐。

在社会活动领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体验——明理——行动”,3个步骤揭示也展现了幼儿社会了社会活动基本的实施方式,可以让幼儿在体验式的学习中明白社会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它不仅可以使幼儿内化后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促进幼儿自身发展。

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是个体自身与外界事物、活动、观念、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也是主客体共同建构新的界面的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体验使学习在生活中展开教育源于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小班的社会活动,更需要教师设置具体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体验的机会。在“分果果真快乐”这个社会活动中,我注重情境化在活动中的重要体验作用,使幼儿的社会活动成为幼儿身边的教育活动,为教师开展进一步的活动提供情感的“共鸣点”,本活动就是结合幼儿生活情境中的丰富体验以及一定的情感冲突开展的。

幼儿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是杂乱和多样以及零碎的,而有些体验可能对幼儿的价值判断起到了误导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对幼儿获得的体验和经验进行梳理。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观点,因此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和交流,自主建构形成正确的观点。

游戏是适合于幼儿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也是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游戏过程中,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良的行为。在幼儿明白了谦让和分享,学习了基本的谦让和分享的方法和技能后,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体验,感受活动中谦让和分享的快乐。

在幼儿的社会活动中,教师应该将“引导”和“垂范”相结合,这是我此次活动设计及组织最大的特点。

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里,以幼儿情境表演的方式给幼儿展示一个具体的情境,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为起点,并让情境表演的幼儿将问题提出,让幼儿在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初步判断是非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真确的价值判断,目的在于初步懂得有东西要谦让和分享的道理。但在这个环节中,大多数幼儿首先想到的是分享的方法,而谦让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太多的经验,因此在这一环节出现这样问题时,我及时做出了调整,把幼儿没能反映出的经验变成通过情境表演传授的知识点,引导幼儿认识“谦让”、理解“谦让”,让幼儿在观看情境的过程中去感受谦让的方法。

另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探寻问题的冲突点,注重幼儿的自主发挥、积极性、注重师幼互动,在平等的对话中,让幼儿自然地领悟,获得成长。

“知行合一”是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学习特点,但经验告诉我们:平时我们口头传授的知识幼儿可能记住,但不会理解,所以很难与行为联系起来。正像我们常见的——问幼儿如果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要哪一个,他会说我要小的,但实际行为中往往要拿大的(除非不喜欢)。即使孩子们会说:“我把大的给别人,把小的留给自己。”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幼儿虽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要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进行反复练习。因此在情境表演之后,通过再次分桔子的实践练习,让幼儿迁移以上学到的方法。在具备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情景练习分享和谦让,主动尝试分桔子的乐趣,巩固之前学习的相关经验。从认知角度让幼儿在通过学习不同的分苹果方法,逐步培养幼儿感受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好朋友一起吃才开心。

“垂范”就是“立标杆”,为幼儿树立榜样,该活动通过让大班的哥哥做示范让幼儿进行学习。喜欢模仿是幼儿学习分享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幼儿又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分享行为时,幼儿会去模仿,去学习怎样与人分享和谦让,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第三个环节中,只有让幼儿充分的亲身体验,才会懂得谦让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在这个环节里通过游戏性情景,结合幼儿生活的实际,进一步体验分享和谦让的过程,通过分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体验分享和谦让的过程,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活动的生活化和游戏化的优点,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幼儿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在幼儿的充分体验后,再请幼儿说说自己和好朋友吃水果的方法,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也是让幼儿讲述自己体验的快乐,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进一步达成。

同时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引导不足,应注重调动他们思考和回答的积极性。其次,幼儿对谦让的感受不足,幼儿更多的是对分享的感受。最后是教师的总结性语言不够精炼。通过对活动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认识,我会努力总结经验,在以后的教学时间活动中,扬长避短,让自己得到不断的提高。

路教案反思篇二

在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叫卖声,有一次我看到一小朋友们正在那敲锣打鼓的,仔细一听才知道他还一边在吆喝叫卖着什么,一个人在那儿乐得其所。小朋友听到吆喝声时,都很喜欢模仿。于是我就抓住孩子的这一兴趣,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了这样一堂社会活动《有趣的吆喝》,让孩子能真正体验到生活中这种乐趣。

《有趣的吆喝》源于幼儿生活,在大街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吆喝,所以孩子们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根据大班的年龄特点,以猜一猜游戏的方式导入活动,引入提问,更有利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兴趣。通过听和看老师表演“吆喝”,先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再向幼儿以提问的方式“为什么要吆喝?”引领幼儿知道吆喝的`目的,吆喝时要吆喝的内容,以及自己会怎么吆喝,通过幼儿有了一定的吆喝基础,便让幼儿去实践,大胆的表现。最后再通过讨论总结出吆喝时可吆喝的内容等方式把握好重点,总结出更多的可吆喝的内容。为让幼儿更进一层次了解到吆喝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更丰富幼儿知识,可能幼儿并不能一时间知道吆喝的不同方式。那么,老师进行表演,幼儿进行比较总结,以此来让幼儿了解吆喝的不同方式以突破难点,根据不同的吆喝编配各种动作,发展幼儿思维。并自然将活动延伸到生活中,让幼儿细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活动的结束部分,以游戏结束,让幼儿深入到游戏实践中去吆喝真正领会生活中无穷的乐趣,并用适当的吆喝语言向老师吆喝。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以讨论、模仿、实践等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缺点:活动中老师需更多的关注幼儿,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通过吆喝卖出物品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具准备视频的准备上如果视频更为经典会让人记忆更深刻。

路教案反思篇三

 
0

推荐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了,孩子们也盼望着新年快快来临。为了让幼儿感受到新年的气氛,了解过年的习俗以及习俗的由来,我准备在班级里开展迎新年的各种活动,通过和孩子们一起拜年、发红包、舞龙舞狮、设计制作贺卡、剪窗花、制作简单的春联、卷炮竹、放鞭炮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年的理解,感受过年的欢乐,知道过年后自己又长大一岁了,因此我开展了《高高兴兴迎新年》这一教学活动。

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

1、了解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和由来,加深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游戏区的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

3、感受与同伴一起辞旧迎新的喜悦,感受过年的欢乐。

开始我是以谈话的'方式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新年吗?那你们知道新年的第一天是几月几日?原先我以为幼儿都不知道,但是我的问题一抛出,小朋友就把手举得高高的回答说,“1月   1日”,我很惊奇,也很高兴,这对我上这节课就容易多了。

第二环节中,我出示了挂历。先请小朋友来找一找挂历上1月1日在哪里。接着让他们了解认识挂历。在认识挂历的时候,我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发现、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幼儿很快就发现周六、周日数字颜色与其他数字颜色是不同的。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进行追问:“你觉得为什么有的数字用红色、有的用黑色呢?”这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一下子就说出了“红色是我们放假、休息的日子,黑色是我们上幼儿园的日子。”

第三环节我与幼儿们一起回忆以前家里是怎样过新年的?幼儿显得很兴奋,都来告诉我他们家的过年方式。

第四环节,我让幼儿们谈谈今年你打算怎样过新年?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给自己和家人设计新年方案。但是本环节对幼儿的要求有些高,大部分幼儿由于绘画水平的关系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给记录下来。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不是很好。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积极配合,使得整堂教学活动非常顺利,新年这一节日又是家家户户每年必过的大节,题材不仅结合生活经验,也让幼儿更加了解了节日的来历、习俗等。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们玩的很开心,说的很快乐。

路教案反思篇四

通过组织此次小班社会活动,我对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认识不论从理念、还是实施过程上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    对社会教育目标的重温

分享和谦让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和谦让观念,有利其建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在社会教育的领域的总目标中,也明确的提出:“积极与人交往,掌握互助、合作、分享和谦让的社会技能。”、“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分享,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教师和家长也始终将分享与谦让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现在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交际面比较窄,所以班上的幼儿“自我中心”的现象比较多。具独霸一方,没有人争抢,而到了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是有限的。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分享,在孩子们玩的时候争枪吵闹的现象比较多。因此我用“分果果”这类较老的内容,用新的组织理念设计了“分果果真快乐”的集体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谦让和分享的方法,并感受其带来的快乐。

二、对社会教育实施策略的再认识

在社会活动领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体验——明理——行动”,3个步骤揭示也展现了幼儿社会了社会活动基本的实施方式,可以让幼儿在体验式的学习中明白社会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它不仅可以使幼儿内化后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促进幼儿自身发展。

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是个体自身与外界事物、活动、观念、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也是主客体共同建构新的界面的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体验使学习在生活中展开教育源于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小班的社会活动,更需要教师设置具体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体验的机会。在“分果果真快乐”这个社会活动中,我注重情境化在活动中的重要体验作用,使幼儿的社会活动成为幼儿身边的教育活动,为教师开展进一步的活动提供情感的“共鸣点”,本活动就是结合幼儿生活情境中的丰富体验以及一定的情感冲突开展的。

幼儿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是杂乱和多样以及零碎的,而有些体验可能对幼儿的价值判断起到了误导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对幼儿获得的体验和经验进行梳理。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观点,因此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和交流,自主建构形成正确的观点。

游戏是适合于幼儿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也是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游戏过程中,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良的行为。在幼儿明白了谦让和分享,学习了基本的谦让和分享的方法和技能后,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体验,感受活动中谦让和分享的快乐。

三、设计以“引导和垂范”为特点的活动过程

在幼儿的社会活动中,教师应该将“引导”和“垂范”相结合,这是我此次活动设计及组织最大的特点。

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里,以幼儿情境表演的方式给幼儿展示一个具体的情境,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为起点,并让情境表演的幼儿将问题提出,让幼儿在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初步判断是非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真确的价值判断,目的在于初步懂得有东西要谦让和分享的道理。但在这个环节中,大多数幼儿首先想到的是分享的方法,而谦让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太多的经验,因此在这一环节出现这样问题时,我及时做出了调整,把幼儿没能反映出的经验变成通过情境表演传授的知识点,引导幼儿认识“谦让”、理解“谦让”,让幼儿在观看情境的过程中去感受谦让的方法。

另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探寻问题的冲突点,注重幼儿的自主发挥、积极性、注重师幼互动,在平等的对话中,让幼儿自然地领悟,获得成长。

“知行合一”是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学习特点,但经验告诉我们:平时我们口头传授的知识幼儿可能记住,但不会理解,所以很难与行为联系起来。正像我们常见的——问幼儿如果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要哪一个,他会说我要小的,但实际行为中往往要拿大的(除非不喜欢)。即使孩子们会说:“我把大的给别人,把小的留给自己。” 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幼儿虽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要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进行反复练习。因此在情境表演之后,通过再次分桔子的实践练习,让幼儿迁移以上学到的方法。在具备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情景练习分享和谦让,主动尝试分桔子的乐趣,巩固之前学习的.相关经验。从认知角度让幼儿在通过学习不同的分苹果方法,逐步培养幼儿感受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好朋友一起吃才开心。

“垂范”就是“立标杆”,为幼儿树立榜样,该活动通过让大班的哥哥做示范让幼儿进行学习。喜欢模仿是幼儿学习分享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幼儿又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分享行为时,幼儿会去模仿,去学习怎样与人分享和谦让,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第三个环节中,只有让幼儿充分的亲身体验,才会懂得谦让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在这个环节里通过游戏性情景,结合幼儿生活的实际,进一步体验分享和谦让的过程,通过分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体验分享和谦让的过程,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活动的生活化和游戏化的优点,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幼儿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在幼儿的充分体验后,再请幼儿说说自己和好朋友吃水果的方法,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也是让幼儿讲述自己体验的快乐,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进一步达成。

同时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引导不足,应注重调动他们思考和回答的积极性。其次,幼儿对谦让的感受不足,幼儿更多的是对分享的感受。最后是教师的总结性语言不够精炼。通过对活动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认识,我会努力总结经验,在以后的教学时间活动中,扬长避短,让自己得到不断的提高。

路教案反思篇五

在上完小班科学活动《皮皮熊家的袜子》后,我认真反思后得出本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我设计本次活动是想通过创设探究和操作的生活化环境,激发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兴趣,实现整合教育目标,让幼儿形成新的认知,并能从中获得经验。我的活动设计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例如: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感受袜子的不同特征和用途,让幼儿逐步形成“双”的概念;同时,我们积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尝试自己整理袜子,并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惯提高自理能力。

在组织教学之前,我认真琢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小班幼儿,考虑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教育,最能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最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幼儿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我们设计了以认识袜子为活动主线的科学活动,它即密切贴近幼儿生活,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幼儿理解。整个设计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以去“皮皮熊家做客”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这个氛围中初步了解袜子的种类,以及通过让幼儿尝试自己整理袜子,延伸出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理能力。

在讲授的过程中,我们注重遵循这样一个教学思路,即由幼儿自身参与游戏体验后,教师启发幼儿发现问题,再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小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完成教学目标。本次活动知识点的安排是由低到高,步步深入,使幼儿在活动中尝试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活动正如《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们重在引导孩子围绕目标发散思维而不是直接牵着孩子走;我们重在鼓励孩子自主的探索发现而不是抑制孩子的这种探究欲望;我们重在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 另外,我们的活动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我们充分考虑底年龄幼儿的思维特点,围绕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准备教具,设计在情景中提出问题;在情景中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感受科学的趣味和作用。

本节课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对孩子现有水平多多认识,以及对自己制定的活动目标有准确的定位,改进教学方法,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路教案反思篇六

我的叙事:

最近一段时间,幼儿园举行了老教师领航课的同课异教活动,由此我有幸观看了戴卫兰老师和王秋芬老师的大班社会活动《我会交朋友》。两位老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所呈现的活动也有着各自的精彩。

一、活动的背景

三月是我们幼儿园的文明月,文明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具体到小朋友来说,就是教育他们语言和行为的文明。同时这一年龄段幼儿的特点:社会活动《我会交朋友》就是由此产生的。生活中小朋友们更多的是和自己班级的朋友生活在一起,短时间内认识一个新朋友,那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挑战。所以两位老师的目标里都有1准确使用礼貌用语,用恰当的方法认识新朋友,2了解新朋友,体验与朋友共同合作的乐趣。在共同合作上两位老师又各自有侧重点不同,戴老师重在于让幼儿合作完成音乐游戏,而王老师则是通过共同制作“朋友卡”让幼儿互相了解。

二、活动的过程

两位老师在教学具的准备上都采用了记录表,别出心裁的.是王老师根据大人的名片把记录表设计成红色的爱心,还帮他取了好听的名字叫“朋友卡”,更能引起小朋友的兴趣。

两节活动的教学过程都比较清晰,先了解,后记录,最后游戏。戴老师是由故事引入,王老师则是开门见山,让幼儿在了解、总结了交往的规则后自己尝试结交朋友,最后和朋友一起游戏,体验快乐。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老师都突破了班级的界限,戴老师是选择了四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开展活动,王老师则是在活动过程中让自己班级的幼儿到其他班级去结交新朋友。另外,王老师有创意的一点在于她先是让孩子和自己班级的好朋友两个拉手坐在一起,然后让两个人各自又去结交新的朋友。

三、活动的特色

在社会领域的教育中较多的是运用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幼儿来体验一种情感,但是这两节活动却没有,而是通过制作“朋友卡”,完成“记录表”来感知如何结交朋友。更加直观、具体,真正实现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体验。同时,在两节活动中体现了语言、社会、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注重教学的整合性。语言,说说自己的朋友;艺术,制作“朋友卡”,和朋友完成“三人套圈”游戏,围着“朋友树”唱歌,最终实现社会性发展目标“体验朋友多的快乐”。

四、活动的遗憾

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没有遗憾的,这两节活动也是一样。在听戴老师的活动时,我就有疑惑,教师是否应该在朋友这个词前加上个“新”字,让孩子们更有新鲜感,更有兴趣。这个疑惑在王老师的活动里得到了释然,王老师提到了“结交新朋友”,而且是别的班级的新朋友,可以感觉出孩子们很兴奋,都想尝试一下。人们常用“点睛之笔”来形容某一样东西的重要。我觉得这两节活动缺少的“点睛之笔”就是一句话:文明的行为可以让我们结交到新朋友,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新朋友,这样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到最后,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好朋友。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大班社会活动反思。

路教案反思篇七

又到了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季节,春游成了孩子们的热点话题,春游去该带点什么东西呢?根据平时带领孩子们春游的经验,孩子们春游带的物品应有尽有,有些是不该带的,有些是必带的反而没带。由此,我想到了何不生成一个《购春游物品》的社会活动呢?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一社会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选购物品时能更加合理性,丰富一些购物的经验,并及时分析与解决问题等。

为了能激起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为孩子们创设了超市的场景,又用布角料设计了人手一个环保购物布袋,既方便又环保。

1.春天到了你们想去春游吗?(想)春游需要带些什么东西呢?(梨、苹果、橘子、牛奶……这些都是谁帮我们准备的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活动分析:第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谈话来导入活动的主题,根据幼儿的特点,创设了模拟购物情境,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为他们埋下了了解生活的种子。

活动分析:第一次的购物、交流活动帮助幼儿建立了适量购物的正确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有了初步的`为春游购买物品的经验。

活动反思:因为在购物前我没有提出购物的要求,就让孩子们去买东西导致了购物中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不当。例如购物前我应该提醒孩子们买东西时注意商品的安全,要礼貌购物,别把东西随意弄到地上。这样或许孩子们在购物时就会注意很多。这个环节下来孩子们对购春游物品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再次购物,体现经验。

活动分析:第二次购物是为了让幼儿对买春游物品经验的提升,从感性感受到较理性的思考。并肯定了幼儿购物的自主性。

活动反思:在检查袋子时,我及时地肯定了幼儿适当的购物,不过,也出现了个别幼儿买了啤酒,这点我当时只说对孩子们不好让骨骼发育不良,也不知道孩子们是否理解,要是我把话语变成:“这个啤酒呀是大人们喝的。”或许能让孩子们容易理解。如果在购物前我再进行强调,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增加难度,三次购物,从虚拟购物接近生活实际,提出看价格购物的要求,购物的标准是每人7元。这可是很有挑战性的购物要求,选择的物品既要适合春游的,又要正好是7元的。带着挑战自我的购物要求,孩子们展开了第三次购物。

活动分析:第三次购物在课堂上加入价格的运用,把活动再次推向高-潮,同时更丰富了幼儿的购春游物品的经验。

活动反思:我首先肯定了对于价格相加是7元的孩子,对买了一样正好是7元物品的幼儿加以了表扬。对计算有误的幼儿,请他自己去超市纠正,结果,还是发现不能符合7元的要求。其实,因为孩子的能力差异,需要老师或者同伴帮助指导购物,是我疏忽了这些能力弱的孩子。

反思活动效果,经过了仔细琢磨、修改教案,我把该社会活动进行了行为跟进。让我欣喜的是活动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把各个细节处理得都比较到位,但也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特别是第三次的计算购物,因为注重了孩子们的能力差异,使得这一环节花去了较多的时间,没能把握好整个课堂的时间。这是我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思索的问题之一,在集体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处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通过实践、反思,让我认识到生活与教育的密切结合,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上长期一贯的坚持,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进行长期的规划,借助日常生活的特性,帮助孩子们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路教案反思篇八

1.通过公园优美环境与不文明场景的对比,知道保护公共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保护环境的愿望。

2.通过讨论、记录,掌握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公共环境的方法。

1.幼儿已有到人民公园秋游的经验。

2.各种不文明行为的照片——踩踏草地、攀折花木、乱涂乱画、乱扔垃圾;公益动画广告一则。

3.白纸、水彩笔每个孩子一份,黑板记录图一张。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到哪里去秋游的吗?

幼:人民公园。

师:咱们的公园什么地方最美、最好玩呢?

幼1:公园里的竹林最好玩,风景很美。

幼2:公园的假山最好看。

……

评析:活动伊始,教师由幼儿感兴趣并亲身参与的秋游活动着手,引发幼儿对公园美景的再次回忆。当幼儿正陶醉之时,教师话锋一转,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不文明行为。使幼儿体验从积极情绪到消极情绪的强烈反差,从而为后面的环节奠定了情感基础。

师:但是在这么美好的环境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

1.一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讨论交流。

(1)踩踏草地

(2)攀折花木

(3)乱涂乱画

(4)乱扔垃圾

2.教师小结,情感交流。

师:看到这些人踩踏草地、攀折花木、乱涂乱画、乱扔垃圾,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

幼:我很伤心、我很愤怒、我很难过……

评析:在本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是到公园实地拍摄的图片。这些熟悉的景致、不文明的现象,给孩子带来的冲击非常强烈。当他们看到四眼井里成堆的垃圾、广场中央被踩得光秃秃的草坪时,不由自主地叫起来:“怎么可以这样!”有几个孩子甚至站起来,紧紧捏着拳头,咬牙切齿地说:“可恶!这些人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真是太可恶了!”此时,幼儿的情感冲突已达到顶点,内心想要保护环境的主观意愿已经萌生,教师便适时地引出下个环节。

出示记录表格:《保护环境,我可以……》

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幼儿自由讨论。

2.请幼儿在记录纸上把自己的方法画出来。

3.集体交流。

幼1:用语言提醒。

幼2:制作提示牌。

幼3: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动作维护)。

幼4:危险地带的垃圾,请成人帮忙,用适当的工具。

评析: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有了前面情感的渲染和铺垫,孩子们都积极动脑,画出了心里的想法。有些孩子的设计非常有创造性,如曹圣卓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发明一个有着长长手臂的,能自动清理水面垃圾的东西。”这说明只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挥空间,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

这种由孩子自己想出来的、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产生的保护环境方法,是幼儿今天真正的'收获,对幼儿的未来行为习惯具有长远的影响。这就真正体现了《纲要》中以孩子为主体、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

评析: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简单地了解一下公益广告,进一步开阔眼界,知道可以从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当文明小卫士、环保小卫士,时刻提醒自己和周围的人爱护环境、维护公共卫生,让我们的公园、我们的家,我们的幼儿园变得更美好。

当确立课题时,我们备课小组首先想到的是:文明小游客,不能乱扔垃圾,不能跨越栏杆,不能乱涂乱画……说教的氛围过浓,使备课工作一度陷入迷茫。

经过几番讨论之后,我们突然想到:《纲要》中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那么,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思考呢?很快,新的思路慢慢清晰了:变“不能……”为“我可以……”,使孩子由公共规则的被动遵守者这一角色变为公共环境的主动维护者,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

活动开始部分,教师通过“公园美景”和“不文明场景”的对比,引发了幼儿强烈的情感冲突。而后用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巧妙地激发了幼儿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地参与到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的活动之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整个活动,环节设置合理,幼儿反应积极。不过由于个性的原因,我的情绪没有跟上幼儿的节奏,对孩子的应答不够积极、灵活。今后我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让自己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样喜、怒、哀、乐。除了做好幼儿学习的引导者之外,更要做好参与者和支持者。

 

(顾红云)

对于此次活动,我印象最深刻的课前痛苦的备课过程。

刚开始,所有备课组成员都纠缠在“文明小游客,不能……”的套路中,几番讨论的初稿都因过多的说教、不能突出幼儿的主动性而遭到否决。

在查找了无数资料无果、时间又不允许再耽搁的情况下,大家破釜沉舟,决定不再依赖任何资料和先前的经验,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结果这么一个完全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就产生了。

由于现代发达的信息网络、丰富的资源和人们自身的惰性,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依赖于各种各样的资料,但这次的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潜力:原创的才是最适合的。

当确立了“小游客”的主题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游世博、游名胜古迹。但考虑到本次活动需要孩子产生强烈的情感需求和表达愿望,我们决定利用前几天刚进行的秋游活动导入,将大家都熟悉并充满快乐记忆的人民公园作为背景,并专门到公园拍摄了不文明行为的图片。这样的处理使得每个孩子都有相关的经验储备,都有发自内心的想要去维护、去纠正的冲动,真正做到了“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