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现当代文学论文(专业17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专业17篇)

时间:2024-01-14 05:54:26 作者:书香墨

通过分析范文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小编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现当代文学论文【】

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那关于冷门现当代论文选题是怎样的?下面一起了解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接受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是应届毕业生针对某一选题,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论文的形式把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学术见解反映其中的论述性文章。

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如何完成论文,都是十分关心,而且常常心中没底。

有些学生不知该如何对论文做选题,更多的学生则是对毕业论文写作到底有什么要求不清楚,不知从何下手,常常为毕业论文发愁。

毕业论文的写作确实对学生是一种挑战。

因此,探索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思路,提出规范的写作技巧及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毕业论文选题思路。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工作。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把选题看作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

所以对一个初学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确定好选题,更是论文写作成功的关键。

除了要考虑有无社会价值(围绕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来做选题)、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资料来源的难易程度、时间上的保证等因素外,一个论文选题的确定有它的思路:

关资料信息出现;二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于这类问题,你有切身的感受;三是一旦你写得好就有机会被有关报纸、杂志采纳。

其缺点是,一个选题有许多学生选,大家搜集资料的来源差不多,写出来的文章七拼八凑,从内容到结构都差不多,难出新意。

指导老师看到这类文章自然不可能给出好成绩。

从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搜集资料的来源有网络、杂志,文章中使用的案例也差不多,照搬照抄的为多数,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

品牌研究是前几年最热门的话题,这方面的研究太多,你就很难有自己新的观点。

当然,在这个选题下,你从另一个角度(不要与多数论文的角度一样),对标题重新设计,内容突出现在企业最关心品牌的问题作更深人的探讨,穿插具说服力的案例,也许会是一篇好文章。

冷门选题也是相对而言的,对学生来说,也就是选得少或不选,资料搜集较难的选题,但也必须具有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而不是指脱离经济生活,太陈旧的选题。

如笔者去年出版了《招商学》一书。

我们在做这么一个选题时,就发现几年来全国招商引资工作做得红红火火,市场上描写招商引资工作的书也有,但极少,各地招商引资以各部门为主都编辑了手册,但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尚没有;同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各招商引资机构缺的就是这样一本,能够指导他们具体工作的工具类性质的书。

招商引资机构有许多的实例,但很少有人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这一年中,搜集资料的困难太多了,似无资料可搜集,只能从边缘学科中去参考和借鉴。

因此,选择这一类“冷门”的选题更容易获得写作上的成功。

是选“热门”选题,还是选“冷门”选题,这要根据你自身的情况来定。

“冷门”选题搜集资料难,你会付出比别人多的劳动,但往往会有好的收获,即论文成绩高于别的同学。

2、大题与小题的选择。

大题涉及面广,可写的东西多,但不容易写深,四面出击,面面俱到,只能是泛泛而谈,也容易出现漏洞。

如在这个大选题下选一个小选题:中国企业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构想等就可将文章写得深入了。

小题虽然可集中精力,但也不能太小,没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又可能达不到毕业论文的要求(5,000字左右),从而把自己限制得太死,搜集起来的资料也没办法安排到文章中去。

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学生来说,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定不宜宽泛。

如“论企业改革”、“论国有企业改革”、“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由某某公司股份制改革谈起”。

这四个题目,一个比一个小,一个比一个具体。

相对而言,写作难易程度也一个比。

一个容易。

3、选题与实践的结合。

选题无非有二种情况:一是确定选题后搜集资料,有局限性(一般学校都这样要求);二是围绕某一方面,在占有资料基础上或有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小的选题(这种较科学和合理)。

如果你遵循正确的选题思路,确定好选题以后,开始搜集资料,撰写提纲,按要求写出论文固然最好,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你们的毕业论文实际上是在你们下个学期参与实习或实践,或就业一段时间后再完成,毕业前夕再交回学校。

这样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有的学生受到实际工作的启示,或受实习环境的影响,觉得原来在学校的选题太大难于写好,不如换一个小一点的题目,比较容易把握。

这就结合实际工作对选题作了变动,更具现实意义。

这时,学生应该主动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指导老师同意后再作变动。

作为指导老师,对于情况属实的,应鼓励学生,让学生写出更好的毕业论文。

如,有一位学生在一家外资企业实习,发现做好吸引外商投资工作对企业发展影响大,而当前这方面工作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探讨。

这就对自己原先的选题作了变动。

该学生对新的选题不仅感兴趣,而且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还得到企业老总的支持。

最后,该生的毕业论文既为企业老总出谋划策,又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当然,学生一旦确定选题后,没有特殊理由,一般不主张随意变动,因为选题变动太随意,学校不好管理,指导老师也没办法把握,而学生自己最终可能把握不好,失去成功写作论文的机会,即三心二意,时间浪费了,到最后一团槽。

笔者主张在大选题上再选小选题。

所以,学生在做选题时应选大一点的选题,待某一方面搜集好资料后,再做小选题,这样不容易把自己限定太死。

4、给论文列出一个时间表。

以3个月左右来按排论文写作的时间表。

开始动笔(2月底)。

完成第一稿(6周)。

导师审阅(1周)。

完成第二稿(3周)。

导师审阅(1周)。

完成第三稿(2周)。

导师审阅(1周)。

定稿(1周)。

二、论文结构的内容安排及各部分写作技巧。

1、标题设计。

有的同学把老师印制给你的选题即作标题,这样简单省事。

其实标题与选题是有区别的`:标题设计要吸引人,而选题无需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论文的标题给人的是第一印象,因此,要精心设计。

这就如男人和女人相对象,精心打扮自己努力给对方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一篇论文,有无兴趣让人读下去,题目十分重要。

标题是否吸引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指导老师给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判定。

依据一个选题,论文写出来后,其标题存在3种情况:

(1)选题即标题,简单省事,但往往缺乏吸引力。

(2)标题太大,文章内容论述太浅,可改标题,使文与题更贴切些,否则,只有充实内容,增加文章篇幅。

如题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探索”一文,正文论述主要从企业文化概念引进回顾,到我国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总结,分成几个阶段,并论述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及典型经验,还有一系列统计数字。

整篇文章无对中国企业文化创新性的见解。

显然文与题不符,应改为“中国企业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

(3)围绕一个选题写出论文后,定题较困难,待文章完成第一稿后,再仔细定题。

大部分学生,通常采用的是“试论?”、“浅析?”、“??探索”、“??初探”,这样的标题无吸引力,而且显得论文档次较低,千篇一律,笔者建议尽量少用或不用。

2、论文摘要。

摘要是反映内容梗概,是供文献检索数据库做重复传播的情报资料,是相对独立的部分。

其写作要规范,要求简洁明了,能概括地、不加注释地表述写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结果或结论。

摘要要不分段落,写法上提倡省略主语而节约文字,不宜用非公知的外语缩写语,要用通俗的语言。

3、关键词。

每篇论文(字数在4,000-8,000字之间),有关键词3-8个之间;一般5,000字左右的论文有3-4个关键词即可。

关键词一般是在论文题目或要点中反复出现的词。

4、引言或引论(即开头)。

这部分引导读者理解论文部分,其地位十分重要,一定要引起作者的重。

视。

引言即开头可以采用直接切入式(开门见山)和间接导入式(引用案例或从某事件谈起)的方法。

一般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学生宜采用直接切入式开头,间接导入式开头不易把握,容易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弄得不好,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破坏了整篇文章。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开头,其引言部分即开头的写作应当包括这么几个部分的内容应涉及到:

(1)为什么要选此论题?研究该问题的意义?有时还要简要介绍前人的研究状况;

(2)论文中主要应用了哪些理论,采用了哪种方法(如调查研究方法);。

(3)介绍论文包括哪些部分以及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样会给读者一个论文整体印象;

(4)论文的贡献。

也就是说你写作此论文能给企业或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得到什么借鉴等。

5、正文的写作。

正文的内容和结构的写作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论题集中,重点突出。

一篇论文应围绕论题展开不能写散了,因为毕竟篇幅有限,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把主题写深写透。

要考虑什么内容该往上摆,什么内容不该往上摆。

如笔者去年指导的高职市场营销毕业班的一篇论文,其初稿有1万多字,洋洋洒洒。

但论文存在以下问题:只是对所有的相关案例进行罗列,没有自己的语言,而且内容太繁杂,不能突出主要论题。

同时,文章的每一部分内容,每一段内容之间要各有侧重,不能来回交叉、重复。

笔者编审过的许多稿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语言啰唆,部分之间、每段之间反复重复其内容。

一般情况下,本领域所皆知的常识,不要再介绍。

一篇论文一般性论述应少一些,着重论述论题的重点。

如有一篇论文“论企业集团制度创新”,其内容包括:什么叫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作用,如何组建企业集团,实践中要解决哪些问题,而论题的重点是企业集团制度的创新,而对如何创新则没有说清楚。

(2)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类论文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了大量案例的文章才更显生动,更具价值。

纯理论的经济类文章没有太大的应用价值,除非是创新理论和某一学科的工具书。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想象的盛宴》

2、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

13、《故乡》中的风俗画。

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

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

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

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

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

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

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

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

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

57、冰心、丰子恺儿童观比较论。

59、苏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说研究。

61、林徽因诗歌研究。

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69、论寻根文学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

75、郁达夫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诗歌中声律研究。

77、戴望舒诗歌与晚唐诗歌关系研究。

78、《围城》中女性叙述话语研究。

79、张爱玲小说中叙述话语研究。

80、施蛰存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81、刘呐欧小说中叙事艺术分析。

82、穆旦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83、三十年代文学“大众化”问题讨论研究。

84、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想象的盛宴》

[摘要]将文本细读引入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教师可运用互文性文本细读的方法、评点法、导游式教学以及由学生主持讨论课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教学。

[关键词]文本细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

[作者简介]王卉(1976-),女,安徽巢湖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苏南京210068)。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开设的课程。由于文秘专业的教师很多毕业于中文系,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依然是以讲授现当代文学史为主,于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与学成了一个“传授文学史知识―――记忆文学史知识―――还原文学史记忆”的机械、枯燥的过程。很多学生并不是通过阅读来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如果学生喜欢某个作家,就会主动找寻与这位作家的有关作品阅读,而且兴趣盎然。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也往往是从感性出发,而不是从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出发,也就是说对作品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史”的兴趣。笔者从中总结,并对文本细读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把作品文本视为一个有独立生命的对象,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读解,以及对文本结构、意象、语义等细致的剖析,实现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即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

文学的研究需要直面作品去体验,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应当如此,只有把个体的感悟转变为课堂上的集体意识,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美学价值。文本细读法正是直觉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学作品教学要推行文本细读教学法。

二、文本细读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强调文本细读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不是培养文学研究的专门人才,而是给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人文根底。走出僵化封闭的思路,学生的获益会更大。教学中应始终贯穿文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这也是激发学生浓厚感情和生命寄托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密切,文本上阅读分析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的文本细读实践,将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促进他们的社会关怀热情。我们可以精选的文本为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思考、讨论和辨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性的健康圆满。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职业性,更是一种素质教育,他们学习文学这门课程,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

这种素养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谈中提高,它只有依靠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在阅读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认识文学的全部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注重文本阅读实践,以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建立起对文学的信心。文本细读要体悟作品的文学性,美学意蕴正是文学性的体现之一。现代文学中的名著名篇就是美的结晶,它集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场景美、情节美于一体,文本细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美学意蕴的体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文学实践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对现实的认识能力,二是对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由于文本阅读的重点在于对现代文本的分析综合,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这事实上也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写作能力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大学生需要强化培养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文本阅读的训练也就成了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大量的文本阅读与分析实践不仅能大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扩大学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直接感悟性与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实践的灵感与积极性。穿行在文学作品中,种种情景、情节、人物、生活片断可能激活学生沉淀在记忆中的生活素材,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实践落在实处。

frontpage98等工具制作各类网页及特效图。

internetexplorer、netscapecommunicator等)。

工作经历。

*.8---至今《乡镇企业报》编辑。

*.9---1999.7《中国电影报》外国电影版记者。

*1997.9---1998.9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对外汉语教师。

个人简介。

我相信,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我对文字编辑工作一直很感兴趣,从中学时期已有多篇文章发表,并担任校刊的编辑工作。多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使我掌握了较好的文字功底,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关注追踪社会热点的能力。我做事条理性强,乐于与人合作,平时喜爱读书、音乐等。

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选题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现当代文学论文【】

3、鲁迅关于民间文艺的思想与实践。

4、鲁迅作品中的方言与俚语。

5、《故事新编》中的故事。

6、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7、鲁迅与民间宗教。

8、民间传说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

9、鲁迅作品中的神话。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

11、鲁迅看社戏及其他。

12、《二十四孝图》中“孝”

13、《故乡》中的风俗画。

14、《野草》“梦”解。

15、鲁迅谈“民间陋习”

16、鲁迅论风俗习惯的改革。

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

18、鲁迅与地方戏曲。

19、鲁迅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1、《雪》的乡土风俗画。

22、鲁迅与中医。

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24、朱自清记人散文研究。

25、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探讨。

26、对宋剑华《质疑五四》的质疑。

27、五四文学革命的功过与成败。

28、鲁迅后期著作及书信日记中搜购图书考。

29、鲁迅后期杂文之得失论。

30、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革国民性主题。

31、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研究。

32、“再批判”的批判。

33、革命样板戏批判。

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

35、试论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

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

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

41、现代散文类型初探。

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

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当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当代文学论文的开题报告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当代文学论文的开题报告》的内容,具体内容:当代文学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他阶段文学形式的继承,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了自身的优点向前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中国当代文...当代文学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他阶段文学形式的继承,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了自身的优点向前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学。

改革思考摘要:中国当代文学是文学一个很重要的学科,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对文学史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环境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远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支撑。因此肖代的高校教育中,必须要重视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质量是直接和汉语言教学的整体质量相关的规有的教学环境下需要重视中国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在以往的汉语言教学中教学方面更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强调学生对重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多重视记忆性学习,忽视对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实,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教育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和"复制机器"而是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创新性学习,因此重视理论知识和强调死记硬背的教学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二)教材过于繁杂在教学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的教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具有鲜明观点的教材可以给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带来很多启发。当代的文学教育研究中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研究非常多教学观点也非常多样,因此肖代文学教学在教学观点的选择上是有很大余地的。但现在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很多教材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偏激性甚至有的教材中的观点是比较落后的这样的教材不能为学生提供清晰明确的思考方式。

学的学习。这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现在的很多学生过于浮躁,往往会被物质、娱乐等吸引注意力不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进行学习。

二、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途径和方法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为了提高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活力,需要积极改进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不足通过一定的改革来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质量。

(一)创新教学手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加果教师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在讲解莫言的《红高粱》时加果只讲解文本字生可能理解不了那种热情如火的激情和弥漫其中的幽幽情思。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样的方式来进行,从莫言的写作风格出发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向学生展示"高粱熟了红满天"的壮观景象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创立互动课堂,提高学生积极性中国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滚本所传递的情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解郁达夫的文章时庄人公所流露出的压抑和苦闷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情嗦在课堂上加强和学生就文本感悟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文学是人们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方法而作为专业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除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从当前教学的现状来看不jl用文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时代是浮躁的但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和一定的人文情怀。因此在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的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重点讲解人文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

结语时代的进步需要经济发展来推动,同时滚化的构建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当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环境下需要加强中国当代文化的教学运用新方法对中国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推动当代文化的良好构建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流主张什么,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许多作家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利用生态写作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但是也有许多作家注重反生态的写作方式,他们在人道主义等不同的言语环境中进行反生态的写作,具有不良的影响,对社会的毒害也比较大。

一、革命思想中的反生态写作在我国建国之后的三十年间,革命方面的意识形态占据着我国文学领域的重要位置,主要集中于描述民族方面的战争,各个党派之间的斗争,以及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没有涉及到大自然的价值。在革命时代有许多著名的长篇幅小说,几乎没有涉及大自然,而是以红色基调为主。红色代表着革命,红色是激情的标志,红色象征着鲜血和死亡。在革命年代的反生态写作主要表现与中心主义思想,不注重大自然的价值所在,而是把人们的愿望和意见施加在大自然上,偏向于政治化,表现出比较功利的思想。有一些文学作品会描述美丽的大自然景象,比如说夕阳和日出。作者对于这些自然景象的描述非常动人,但是作者通常不是为了借此来赞美大自然,而是把大自然景象作为阶级斗争等政治方面现状的一种比喻。这样的文学写作方法表露了政治方面的意识形态,以中心主义思想为主。

作中,海明威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喜欢描述人类跟大自然之间的抗争,讲述人类挑战大自然,从而表现人类的尊严和勇气。一些作家为了表现人类的顽强精神,在小说中描写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斗争,并且把动物描述得非常凶残。人道主义在我国的文化言语环境中,主要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和礼数教养有关。过去的人道主义对专制独裁抱有批评态度,但是如今的人道主义主张保护人们的个人权利。也有些小说描述了人道主义在价值上的不足之处,把人类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这个阶段的反生态写作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的不堪面目,对动物的生命没有珍惜更是让人痛心。

文化言语环境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四、结语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掠夺越来越严重,对大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多。我国许多作家都十分注重大自然的保护,主张生态写作,批评消费文化,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从而保护大自然,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纵览我国当代文化领域,反生态的写作手法依然十分常见。革命时期意识形式,以及人道主义思想,由都市生活引起的消费文化,这些阶段都存在反生态的写作手法,许多作家注重中心主义,注重物质方面的需要,忽视大自然的重要性。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想象的盛宴》

2、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

13、《故乡》中的风俗画。

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

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

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

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

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

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

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

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

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

57、冰心、丰子恺儿童观比较论。

59、苏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说研究。

61、林徽因诗歌研究。

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69、论寻根文学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

75、郁达夫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诗歌中声律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摘要:教学实践领域并不存在技术研究日渐式微的问题。相反,一线教师对待教学技术的态度已经到了技术至上甚至是顶礼膜拜的程度。“红领巾教学法”以及“洋思”和“杜郎口”教学模式移植的失败一再提示我们,教学技术研究决不能异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新课程改革并没有患上“理念依赖症”,理念化腐朽为神奇之魅力往往在技术遭遇困境之时一览无余。我们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远未确立,现代化教学理念要真正树立并深入人心,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是关涉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既不可以轻易启动,也不能随便叫停。中国教学改革所亟须的不是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转换,而是要遵循“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的变革路径。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技术;教学理念。

技术提升和理念推广作为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双翼,其孰先孰后、孰主孰次的问题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争论的焦点。周序博士认为,当前中国的教学改革存在着“技术提升日渐式微”“理念推广操之过急”等问题和误区,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转换”。此观点正中“从上自下”教学改革之痼疾,是对“急风暴雨”式教学改革路径的当头棒喝。几经拜读周序的论文(以下简称“周文”),我们收获良多,但也感觉周文所论及的诸多观点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遂不揣浅薄,笔者就中国教学改革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发表一些感想和陋见,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周博士。

一、技术研究是否日渐式微:

从同样的例子说开去1.实践领域对教学“技术”的关注真的不够吗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领域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目前达成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教学理论脱离了教学实践。不可否认,目前理论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和理论话语的宏大叙事使得教学理论研究的重心居高不下,缺乏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但我们是否还要进一步地追问:在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同时,教学实践有没有脱离教学理论呢?在我们看来,教学实践领域由于醉心于可作流程的挖掘,埋首于教学技术的更新,其脱离乃至拒斥教学理论的程度可能更甚。

笔者曾受邀为太原市某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高级研修班”做有关“学校课程计划的研究与编制”的讲座。在讲座之前,主办方一再嘱托:“要紧贴实践”“要有操作性”“要多举例子,给出示范”。而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有更多老师抛出的问题是:“您所介绍的课程计划编制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您列举的案例也很有代表性,但是由于我们学校存在×××样的特殊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做呢?”“您能帮助我们设计出具体操作的步骤、程序或相对应的模式吗?”这种要求教学理论研究者直接为实践中的难题开具药方,甚至为其量身定做可以拿来就用的操作方案的情形,在笔者与一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屡见不鲜。而笔者的这种主观印象也在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得到印证和验明[2]。甚至有学者将一线教师追寻程序化、模式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的倾向名之为“技术崇拜”和“方法依赖”。

因此,周博士通过其讲座主办方所说的“现在的形势就是要全面铺开翻转课堂”这句话,就得出“和对理念的痴迷与热衷形成鲜明对照,我们对教学‘技术’的关注明显不够”这样的结论,可能就稍显仓促了。笔者认为,实践中并不存在对教学“技术”关注不够的问题,恰恰相反,一线教师对待教学技术的态度已经到了技术至上甚至是顶礼膜拜的程度。

2.技术研究决不能异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

从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读出,其所谓的“技术研究”,其实就是“操作层面上可供教师参考和模仿的案例”或者是“备课—上课—评价这样的固定流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所谓的“技术研究”真的日渐式微了吗?笔者以为,教学实践中从来就不缺乏对这种教学技术的研究与关注。

从远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教学论专家普希金娜的红领巾教学法在我国曾经盛极一时,几乎成为当时语文教学中的唯一方法,其影响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还能寻觅到踪迹。红领巾教学法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可供模仿”,其固定的流程是:介绍写作背景—讲练生字词—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勾勒写作特点—巩固练习等环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存在大量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教学法对于教师掌握教学节奏、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成为很多偏远地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导航与拐杖。但是这种固定化、套路化甚至机械化的教学流程,却将教师捆绑在“匠人”“机器”以及“传声筒”的角色与位置上。在当今教师学历总体达标甚至超标、师范生教学技能普遍过硬的背景下,这种固定的教学流程很可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的桎梏。

从近处来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后六中学的“导师制”等教学模式均有可供模仿的案例和可操作的流程。从预习交流到分组合作,从展示提升到达标测评,这些处处体现出一线教师在“教学技术”方面的思考与智慧。因此,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并非如同周文所阐述的那样:“对话的操作与设计、讨论的管理与组织、探究的调控与引导等微观的、具体的内容,鲜少进入到我们的视野。”纵观教学一线实践,以洋思、杜郎口、东庐、后六等中学为代表的教学改革,虽遭遇到零星的批判与诟病,但它们在教学技术道路上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曾几何时,“远学洋思,近学杜朗口”成为众多学校师法优秀、相互借鉴的口号。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洋思、杜郎口、东庐和后六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移植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尴尬一再提示我们:教学技术并不是可以死记硬背的机械教条,不是可以脱离情境的固定教学流程,更不是教师“达至优秀可供模仿的案例”。正如杜威(johndewey)所言:“他者,特别是那些已经成为专家的人,在某种情景脉络中所采用的方法,判断这些方法是有所裨益的还是有害的,要看它们是驱使个人更加的明智还是诱导个人不去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学技术的研究,决计不能矮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有固定操作步骤的流程。

二、我们是否患上“理念依赖症”:

以我们课题遭遇到的困境为例1.理念的依赖并不是一种病症作为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双翼,技术提升和理念推广并不是一种你高我低、此消彼长的关系。通常来说,技术作为“硬件”和“血肉”,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工具支持;理念作为“软件”和“骨架”,为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理念的推广和依赖并不能也不应该被冠以“病症”的称号。理念的接受和内化,往往能在技术上遭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开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格局。

笔者曾联合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就新近兴起的“翻转课堂”,在太原市几所重点中学做初步的验证和推广工作。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技术和条件制作短小精湛的教学视频、配备清晰明确的教学信息、打造形式多样的在线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

当我们的行动研究行将搁浅之时,我们在河南大学承办的以“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全国教学论学术年会上得到了灵感和启发。在会议发言时,我们向主持会议的专家李如密教授转述了我们课题推进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李教授是这样回答的:“‘翻转课堂’不应该被视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流程,也不应被视为技术对教学的全面统治。实质上,翻转课堂所表达的是对‘知识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流程、‘以教师为中心’传统课堂结构的反叛。在国内,我们也有类似的教学理念,比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模式中,学生并不使用微视频和在线课程,而是利用习题册、导学案等。因此,将包含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指南的任务单、习题册、导学案等提前发放给学生,可以发挥如同微视频和在线课程同样的作用。”从李教授的阐述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支持理念推广所需之技术尚未具备时,理念的灵活掌握与充分吸收可以为看似穷途末路的教学改革带来豁然开朗的新局面。

因此,周文所说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的推广方面,必须以技术上的‘可望达成’为基础和前提”,这可能就需要进一步地斟酌了。改革不同于做饭,要等到所有的配料准备齐全才能开火。改革之所以称之为改革,就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就在于目标和条件之间存在着梯度。如果改革的条件均已具备,改革的技术均已成熟,那么此时的改革只能是现状的延伸、常态的延续甚至是裹足不前了。

2.我国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远未确立。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启动的八次课程改革,姑且依照周文思路,将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认定为“理念先导”的话,那么以“技术为先导”

的改革形式则八中有五。摒除第一次改革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第四次改革所发起的“教育革命,开门办学”、第八次改革所倡导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其余五次课程改革均依循了“技术先导”的改革思路。因此,“‘理念先导’的改革形式遭遇到诸多反对和批判的声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便显得并非那么心甘情愿和从容不迫。因此,‘技术先导’似乎是‘理念先行’之外另一种可行的改革思路”可能就不是什么新颖的改革倡议,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改革的常规性做法和相沿成习的惯例。

有学者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这样的一种概括:“从第一次改革拉开帷幕算起,我们已经历经了六十余年的教学改革的征程,教学目的也随时代的发展几经变换。但是现代性教学的核心理念始终没有深入人心,从而真正地确立起来。传统教学的根基依然盘踞在学校教学领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动摇。”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过于依赖“技术先导”的改革思路,致使改革止步于课程的更迭、教材的更换、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替等浅显层面,而对关涉更为深层次的现代性教学理念的变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偶有学者敢“冒大不韪”,提出一些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发展利益、对接教学实践需要的教学理念,也往往会被冠以“浪漫空想”“不切实际”“无济于事”等头衔。在一浪强似一轮的质疑、商榷、批判之下[6-7],很多学者选择了三缄其口、默不做声。这也导致很多有先见性、先进性和先导性的教学理念,只是轻轻地在实践的表皮刮过一阵风,而后便如“过鸭背之水”,鲜有留下痕迹。

我们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远未确立。现代性教学理念要真正树立并深入人心,任重而道远。叶澜教授就此曾经说过:“传统教学理念的典型形态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定的那样,是‘教师中心’或者‘重教抑学’的。在本质上,传统教学理念要么把教和学视为一个围绕另外一个转的中心和边缘关系,要么把教学看作可以加以分割的单边性活动。欲实现教学的现代化转型,我们就不能不首先突破这一始终束缚我们的认识前提。”但在认真拜读和学习周文的过程中,我们不时地会际遇到“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讲授教学”与“探究学习”、“知识传授”与“培养人”这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周文“进步主义教育的最终停产……概因选择了错误的教学理念,从而留给人们深刻的教训”之论述,一方面说明作者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国家所占有之地位、所产生之影响、所具有之积极意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表征作者仍然没有摆脱教学改革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钟摆现象的漩涡。

在这里,笔者改用周博士的一句话来表达笔者的观点:我们对一线教师应抱持的现代性教学理念,根本就没有“重视得过头”,更没有患上“理念依赖”的病症,而是还欠缺关注,还需不断加强,深入研究。

三、中国教学改革是亟待转向,还是更需坚守。

新一轮课程改革采用的是“从上至下型”的变111革路径,这种变革路径由于强调理念的推广和快速移植,而导致了“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上热闹、实质上空虚”等教学怪现象的产生。在对自上而下型变革路径反思的基础上,加之学术界对目前“实践中心”和“实践优先”等西方教学理念的推崇,一种倡导一线教师“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变革路径便凸显了出来。有学者提出:“即使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引,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依赖自己的实践经验,遵循日常经验的惯例,对教学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仍然可以出现成功案例。这些成功的案例在国内有张熊飞的‘诱思探究教学’和李吉林的‘情景教学实验’等;在国外有泰勒(ralphtyler)的‘八年研究’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等。”作为一种与“理念先行”不同的改革思路,“技术先行”的改革路径也许更加可行。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的转型。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攻坚期,改革面临的困难以及遭遇到的阻力都空前加大,一些重大的、关涉全局的问题逐渐地凸显和浮现出112来。诸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如何落实、赋予教师课程权力如何兑现、课程评价乃至改革该走向何方等重大课题,仅仅靠一线教师的技术摸索与实践经验是难以解决的。因此,不同于浅水区的我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体验,处于深水区、要啃“硬骨头”的我们显然更需要动力的集聚、共识的凝结和理念的引导。这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良好的顶层设计、先进的改革理念、充足的改革动力“能够为教学实践和一线教师提供有力的行动线路与高明的改革图景,让教学改革能够稳步、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因此,在改革已然迈入深水区的当下,我们在为实践方面让渡出足够的权力与空间,让实践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充分参与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地培育和鼓励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通盘考量、重点突破、统筹规划等教学改革形式。放眼全球,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不论是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欧洲的《波伦尼亚进程》抑或是日本的《21世纪coe计划》,由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形式愈来愈成为破除本国教学之痼疾、汲取他国教学之精髓、把控教学改革之潮流的普遍做法。为此,我们不能无视当前世界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以免再次隔离或者落后于世界改革潮流。

四、结语。

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英国课程论研究者斯腾豪斯曾阐释:“课程改革究其本质是人的变革。”其所谓的人的变革,大抵指的是人的理念的革新。相对于技术改良来说,人的理念的革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正是这种难以即时完成的革新,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的、彻底的变革。技术的改良倘若不以理念的革新为前提,便会将教学中的人紧紧束缚在“工具性”的角色上,更容易导致所谓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有形无实。“合作变成合坐”“伪生成”“乱生成”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异化,都是其结出的恶果。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的不是从理念推广到技术提升的转向,而是要遵循“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的变革路径。

参考文献:

现当代文学论文【】

16、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7、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8、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9、论莫言的小说。

20、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21、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22.论《凯旋在子夜》。

26.论《棋王》。

27.论老舍的戏剧观。

28.论张贤亮的小说。

29.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30.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31.舒婷的诗歌创作。

32.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33.谈莎红的抒情诗。

34.秦似的杂文创作。

35.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6.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7.李准的小说创作。

38.秦牧的散文特色。

39.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40.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梁生宝、武耕新研究41.闻捷诗歌研究。

42.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

43.论《钟鼓楼》。

44.论《北方的河》。

46.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47.论新诗潮。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高职高专院校扩招以前,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时时间较多,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的增多,高职高专院校对现当代文学的课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课时大约缩减了一半。为此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教师就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调整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关系。针对当代的大学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比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以基础性的以史带论,代表性的作家导读为主;研究性的强调学术性与史实的结合。进入21世纪,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为此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以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的阅读。通过精选重要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的基本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注重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缺少主动阅读作品的动力和勤于思考、质疑以及创新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完全的摒弃掉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查阅资料和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史学部分,然后为学生设定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最后再进入讨论环节。教师在整个的环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加上调动了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

当前很大的一批学生很少阅读文本,不阅读已经成为制约现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针对学生不阅读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作品的方法。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具体的步骤分为下面三个:第一是直观文本,能够对作品的整体蕴含的情感有一个大至了解;第二是观看影像资料,在直观文本的基础之上辅以影像资料,能够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第三是查看相关的文献或者是教材,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2.4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这种文化背景投射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现当代文学发展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作品逐渐的功利化。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为了避免使学生受到不良的风气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应该构建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和追求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广大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在开始第一堂课时就应该将该门课程的性质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阐明,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拾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信心。

2.5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期末考试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陷,新时期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将基础性知识和培养发展能力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中闭卷考试依然是必要的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但是考试的成绩只占到学生整体评价的一部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以及写作等也纳入到课程的考核中。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上课笔记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落实到年终的考核项目中。以上这些考核方式的融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相比较于单一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考察学生的能力。

3总结。

通过上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及优化策略的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依然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探索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改革中依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通过更多的努力和实践,最终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质量和学术研究等都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当代文学论文

在今天,图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甚至有人宣称我们的世界就是个图像世界,海德格尔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预示着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所以,把今天的时代称为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并不为过。

自然,我们的文学也难逃图像的侵袭。

因此,不少的文学理论研究者谈“图”色变,认为文学正在被大规模地图像化,而原本属于文学的领域正逐渐被图像蚕食鲸吞。

有些悲观的学者甚至抛出了“文学消亡”的论调,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附和。

这里,显然是把图像作为文学的发展的消极因素来看待的,把图像看作是文学的对立面。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图像文化的出现对于文学自身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图像文化的出现来更好的促进文学的发展。

法国文论家热奈特曾提出“副文本”的概念,用以指称封面、插图、标题、副标题、序、跋等“正文本”之外的文字内容和图像内容,将这些“附属物”正式纳入文学研究领域。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

现代文学具体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定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广泛接受外来文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新文学形式,不仅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都与传统文学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在新时期出现了现代小说、话剧、散文诗、新诗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具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特征,与世界文学潮流一起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学形式。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研究较早,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关于现代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为武永明对张志公文学教育思想的分析,认为其站在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思考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看法,特别是其在文学教育功能方面的论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郭虎妹也在其硕士阶段的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且在综合分析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学阅读的角度,探究了现代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最终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多维度文学观念,将西方文学的教育批评方式引入到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影响力[1]。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也对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和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研究内容,也对我国高校现代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一个无争的事实,并且文学的教育意义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凤凰涅槃》、《再别康桥》等经典作品时,学生总能够被作品中的优美意境、生动的形象、气势磅礴的语言和高尚的生活趣味等感动,进而得到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调节,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二)现代文学作品具有审美和认知双重功能。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被称之为文学界的百科全书,对人的认知能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认知功能在审美过程中得以实现。这种实现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对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面貌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本质规律的深化认知。就以中国现代文学来说,其根植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定的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思想倾向,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由衷的向往和追求,能够加深对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知和认同感。例如在具体分析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药》,巴金的《寒夜》等作品时,学生就能够在体会作品内涵的和接受作品精神教育的同时,对当时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及新民主主义精神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三)文学作品的核心教育功能。

我国古代文学特别重视教育性,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倾向、精神意志品格等产生影响,人们将文学作品称之为精神食粮就是对其教育性质的最生动表述。高尔基曾经对文学的教育意义进行分析,认为文学的本质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读者正确的认识自己,进而提高其生活的信心,产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和勇气。这表现出对现代文学作品教育意义的深刻阐述,简单的说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在精神层面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转移人的心理倾向,促使人焕发出一定的精神面貌。综上所述,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对我国当今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现阶段应该加强对现代文学的重视,在教育领域充分挖掘其教育功用,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

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且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变迁的每一个时代中,都出现过文人墨客致力于研究中国的文学思潮。然而现当代的文学思潮过于依赖历史,僵化的思维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并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本文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存在的问题出发讨论,提出了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策略,希望能为该方面提供帮助。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学潮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其发展受到政治以及社会的影响。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文学创作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模式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重构文学思潮史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想要促使文学思潮史持续发展,相关者在构建的时候,必须尊重文学作品本身,在充分考虑时代特点的基础上,科学的把握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

1。叙述方式墨守成规。对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先宏观整体(不涉及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是我国文学思潮史最常采取的叙述模式;再对比今夕写作的环境、背景及原因;最后分析文学作品本身”的模式,文学思潮史被圈定在这样一个固定的框架中,很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文学思潮史叙述模式是人们经过长时间总结、归纳出的既定模式,是前人叙述思路的模板,具备一定的先进性。然而正是这种“先进因素”的存在导致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叙述方式仍然建立在现有的文学思潮史叙述基础上,难以有所创新和突破,继而严重的限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拓展与发展。

2。思考方式、思维模式缺乏创新。因为编写文学思潮史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文学史家,这些“大家”们熟知某些时段的文学作品、文学创造理论,正是这些思维主导了他们的编著思想,使他们认为文学主体与文学形式是构成文学创造思想的两个因素,文学形式存在的意义就是服务于文学创造。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文学史家在编著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就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尽管20世纪文学界就已经发现了这种问题,也就解决此问题掀起了“重写文学史”的运动,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新的文学思潮史分析了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形象以及文学作品的成就,然而作品的个性却被一笔带过,严重者甚至完全被忽略。

1。从作品的风格地位出发讨论。20世纪早期,学者们在研究文学思潮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将“作品作者”当成重点,研究围绕着作者的背景、环境展开,详细地罗列了这些内容之后才会延展至作品本身,开始分析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文本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作家中心”的写作模式,作品本身的特点、个性难以展现,文学思潮变成了舍本逐末的“架子工程”。基于以上,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关注点应被放在文学作品本身上,从作品本身出发,研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力,充分的感悟作品内部蕴藏的意义、精神,尽可能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思想内涵,而不是主观的、过度的、片面的“替作者”阐释作品的外部特征。例如,在论述《阿q正传》时,应以小说的艺术成就为始论点,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讽刺、议论以及古典与文言句式杂糅方面,再研究主人翁的性格、形象,联系到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再在最后的阶段内指出小说的内涵及作者想要唤醒民族的英雄血性。

2。从宏观角度出发分类文学思潮。传统的文学思潮史研究和著作都以时间为论述的轴线,这种论述方式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脉络清楚,方便人们快速的查找相对应的时间、历史、事件。然而这种以时间为轴的论述模式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端。因为太过于看重时间的先后顺序,因而极易导致社会史与文学思潮史相混淆,并最终使后者变为社会史的“复述”。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著作人应立足于宏观角度,分类文学思潮,使得文学思潮能够形成“块状结构”,继而能够专题化。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应从追求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感性价值出发,利用作品内容展示历史、时代的变迁、发展,并揭示人性的发展历程,这样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科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3。兼顾各种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需要兼顾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思潮,继而形成互补的发展生态以及呼应的叙述张力。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研究作品本身上,在论述具体的某个思潮的时候,要严格的遵循历史的流动发展规律,按时间顺序描述作品,自然而然的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而不是以论述社会史为方法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4。打破文学研究中惯用的文学史概念。虽然惯用的文学史概念与文学史的论述模式一样具备某些优势,但这种优势在现阶段已经展示出了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以全面了解现有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和作者环境,然后采用全新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打破原有的概念体系约束,进而更加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思潮史独具特色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构建离不开敢于打破现有文学史的勇气、意识,要在充分尊重作品本身,尊重时代背景、尊重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以“异文体同”思潮的概念为借鉴依据,构建专题化的文化思潮总体框架以及新的思潮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流行线索,也才能实现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范例

目前,我国具有很多出色的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将我国优秀的现当代作品向外译介,使我国的作家走出国门,使我国的文学能够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将是我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不足之处。

第一,英译作品的国外影响力比较小。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翻译家、作家总会翻译大量的外国文学著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拿来主义,但是在这期间,我国翻译家将本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并将其推出过门的却少之又少,和国外译作相比,不管是从量上还是质上,我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都是不高的。对我们来说,很多外国作品、外国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很多外国读者对中国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家了解的却不多。

第二,译文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

一般而言,很多名著都是在名译的作用下产生的。经过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朱生豪等对罗曼罗兰、安徒生、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作品的翻译,我国读者对这些西方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我国很多的中译英翻译者们,因为本身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导致翻译水平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翻译问题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我国对我国优秀作品的翻译不到位,就会出现很多不良后果,轻则使外国读者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使文学作品远远偏离文学译介的标准,重则损害国家民族的文化形象。对于汉学家来说,因为他们并不是非常熟悉我国各种民俗风情,所以在译文中出现一些错误也是避免不了的。在recollectionsofwesthunan中一共有11篇沈从文的作品,由于翻译作者对在二三十年代的湘西情况、湘西的方言并不是非常熟悉,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一些在理解上的错误。例如,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原来这小妇人虽生在不能爱好的环境里,却天生有种爱好的性格。”,其相应的译文为althoughthisgirlwasbornintoanenvironmentnoonecouldlove,shewasalsoanbornen-thusiast.这句中“爱好”的译文是错误的。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不足之处的解决对策。

对一个国家而言,精神文化是本国的软实力。尽管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但是我国文化的发展影响力却相对落后,很多外国读者并不了解我国的优秀作者。而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渴望还是很浓烈的。文学作品并不像仅仅介绍东方文化的书籍一样,它主要通过真实性的生活来反应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精神、心理等,这样能够加深外国读者对我国人们的基本情感、生活细节。因此,我国文学作品汉译市场的情景还是非常好的。怎样翻译出高质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重视对中译英翻译人才的培养。根据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华侨翻译家、华裔翻译家是我国中译英主要力量,由于他们身处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具有特别优越的条件,不但激发着他们对翻译的积极性。西方国家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会给翻译家很高的荣誉。在我国,巴金、叶水夫等翻译家也都获得过来自别国的奖励。因此,我国也应该对翻译工作者制定相应的翻译奖励,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翻译工作者的翻译积极性。

第二,政府应加大鼓励扶持政策。很多国家对本国文学的对外翻译都是十分重视的。例如,英国为了使本国的文学作品能够走进我国市场,在1995年制定了相关推进计划,为中国出版社购买法国作品图书的版权。在2006年,我国为了能够使本国文学作品出现在世界文学的平台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推广计划,即国外出版机构只要获得国内出版机构版权,就会获得免费的翻译资助。在2007年,我国作家协会为将我国100部左右的现当代优秀作品出版版权出售给国外出版机构,建立了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工程。对该工程,很多出版商都表示赞同,不过,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喜好、阅读需求、审美习惯等,还有外国文学作品的消费市场,我国最好选择一些最能体现我们中国人情感、中国文化魅力的文学作品,,避免选择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国作家向国外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有助于我国文学作品能够真正走入外国读者的心中。

尽管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速度却比较慢。目前,我国的现当代作品有很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时刻坚持文学的民族特性,还要不断提高文学译介的工作强度,使我国的文学作品真正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的文学形象。因此,我们应该从选题着手进行,制定适合于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英译汉的发展计划,建立一支由国内翻译家、汉学家组合的中译英队伍,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应对翻译给予大力的经费资助,加强国内翻译家、作者、汉学家之间的沟通,不断提高翻译的质量,坚信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英译汉事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现当代文学论文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实践更加质化、经典化。

对深奥的理论概念,由教师讲解或分析,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压力,解决了教学时长不够用的难题。

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这样一来“术业有专攻”,将现当代文学的精华进行广泛的传播,使更多的学生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获得理论知识和人生经验。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

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三)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

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三)重视创新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

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

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

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

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

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

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

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

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

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

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

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

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

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

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

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着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

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

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

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

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

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

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

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

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

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

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

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

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

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

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

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

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

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

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

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

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

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法兴起的一种批评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压抑和性别歧视使女性长久承受着自我意识匾乏的焦虑,我国在五四时期之后,就有丁玲、谢冰莹、萧红等大量的女性作家崛起了,她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功能和虚构的神话,去解构女性的匾乏与压抑。

萧红作为这一时期的女作家,她大量书写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匾乏、焦虑与边缘化的真实面貌。

现当代文学类论文

如果想对某段社会的现实情况加以了解,那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蛛丝马迹,文学对于社会变革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现当代文学来说,因为和理性精神的不断融合而使文学作品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所谓理性精神其实也是各种各样的,这中间包括浓厚的人文精神,感性的理性精神以及科学的理论精神等等。下文就对现当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体现进行讨论。

(1)关于科学性。

如果对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现当代文学在主题和思路的创作中始终都贯穿着科学理性精神。在现当代文学的形态构建中,科学理性思维对其因影响重大。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大一部分曾经占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都对理性精神有所体现。而在现在,让人高兴的是,这种理性精神已经渐渐地被现当代文学所接受,还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对现当代文学进行改写,也是为社会发展带来好的思想引导。

(2)关于现实性。

因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理性精神的影响,所以我国当代文学开始逐渐向现实性发展。在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文学作品也在向自然主义逐步靠拢。注重文字和生活的相结合是现当代文学的原则,所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体验,这种现实性的创作就为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作者来说,就应该把真实生活描绘出来,在经营文字的过程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用心来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3)关于进化性。

如果要问理性精神何时在现当代文学中开始快速发展的,那要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后,在自然科学的理性引导下,文学开始进行发展。天演论的推广,让中国文化受到了现实自然科学理性的冲击。在五四运动过后,中国文化发展之门就被一部进化论所打开,这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也有所影响。在此同时,就有很多的文学作品开始对理性精神有所表达。各行各业都是优胜劣汰,对于新文学创作的涌现也对文学和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就算是近代社会的形态变化不大,但是关于进化性的精神却也一直留在了文学世界中,带领着文学和社会的变革。

(1)关于人文精神。

社会上的真善美,就是在人文精神中所表达出来的,也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人文精神的三个含义,首先就是将人与动物进行划分,人在社会性、思维、文化素质方面都与动物有所区别;然后,重视理性和尊重个体的自由和意志。即尊重人权与自由。这种包含和批判的理性精神就是文学创作中的不竭源泉。

(2)关于人道主义精神。

所谓人道主义,就是在对自己肯定的同时也友好他人。对于人道理性来说,就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相结合。而现当代文学中就对人人平等和自由进行强调。只有怀着人道主义思想的作者,才能用文字对人文理性精神进行表达。

(1)价值的批判。

社会的进步或者是朝代的兴衰,文学都对时代的变革进行着记录,所以文学作品中的理性批判是我国文化发展所要前进的方向。尤其在五四运动后,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众多作者,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而直到现在,这种也没有被丢弃,而成为了现当代文学发展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这对社会的走向是有推动意义的。

(2)价值反思。

“”的结束也就是近现代反思的开始,人们需要反思,文学作品也应该对此进行评判,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写照。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下,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3)正义理性。

如果说到正义理性,那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精神的象征,作为一种可以打败所有阴霾让人获得重生的理念。对于正义而言,是不会被时间或者地点所限制的,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里,从来就没有停止对正义的追逐,正在黑暗中的人们需要正义的理性精神来帮助他们得到希望,得到鼓励,可以让人们勇敢的寻求光明,追求正义。这也是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理性精神。

四、总结。

在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中,因为有了理性精神的加入而减少了文学作品创作中的许多困难,这就让一种新的文学发展局面得到产生,对文学作品注入一种新的活力与思想,文学作品充满着科学理性的光辉也是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如果从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的发展上来看,这种对于理性精神的融合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融入了理性精神的现当代文化作品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
  • 01-14 我的入学教育军训心得大全(16篇)
    军训心得是一种对军训经历和感受进行总结和概括,分享自己心路历程的文字表达形式。接下来,请大家共同阅读几篇感人的军训心得,一同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军训时光。
  • 01-14 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实用15篇)
    活动方案是指在特定场合或目的下,为实现特定目标所制定的一套行动计划。对于活动方案的制定,我们可以从以下范文中找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以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 01-14 学年度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大全(18篇)
    在学校中,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会了团结合作和互相帮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学校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一、指导思想:家庭教育是
  • 01-14 当军训教官的个人心得体会(专业14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对军事训练中所学到的战术技能、纪律意识和体能素质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写作材料。范文七:军训中的团队合作让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只有团结和协作,才能完成
  • 01-14 入党政审报告家属(专业23篇)
    入党是一个全新的起点,通过入党,可以更好地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能力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供大家参
  • 01-14 采购内勤个人工作心得范文(16篇)
    工作心得是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梳理和总结的重要方式。工作心得范文:与人为善,虚心学习,这是工作中最重要的品质。时间一晃而过,弹指之间,20xx年已接
  • 01-14 度残联工作总结(模板20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度和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20xx年,在市委、市政
  • 01-14 舞蹈启蒙班教学计划(模板13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教学资源和时间的合理利用。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分享,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由于小班幼儿刚接触舞蹈,对一切都特别好奇,且兴
  • 01-14 军政课心得感悟(热门13篇)
    在工作、学习、旅行等各个领域,都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来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成长和体验。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如果大家需要写心得体会可以参考一下。作为一名大学生
  • 01-14 销售会计个人心得总结(汇总19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进步,也能够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的问题。下面是一些值得阅读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