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通用8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通用8篇)

时间:2023-10-09 19:03:01 作者:文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通用8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一

大学时看职场节目《非你莫属》,咖啡之翼的老总尹峰提到了毛姆作品里的一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我一下被这富有诗意的句子吸引了。假期里再读《月亮与六便士》,才发现书里的内容琐碎多于诗意,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一生也不是诗意的一生。

思特里克兰德是伦敦的证券经纪人,工作稳定,生活富足,妻子温柔贤惠,善于社交,估计在大多数人看来他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但思特里克兰德却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去巴黎追求绘画理想,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在南太平洋某一小岛,同当地一位姑娘结婚生子,创作出一系列惊世杰作,最后被绝症和双目失明击倒,将生命献给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

有人认为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也有人觉得思特里克兰德的性格更像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在我看来,思特里克兰德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也不是值得信赖的朋友,甚至已经丧失了道德底线,家庭、世俗、道德、友情……他什么都不在乎,他只在乎自己的理想,他是个自私的人。但又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抛弃一切,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不被世俗羁绊,不受家庭束缚,不禁锢自己的欲望,活得洒脱自然,他是敢于追求真正理想的勇士。人与人的追求不同,价值观不同,我们也有梦想,却没有思特里克兰德的勇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他人的选择,也不能妄图去改造别人,而应该从不同的人身上受到启发,综合他人的观点与行为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别人的路尽管借鉴,自己的路还要脚踏实地自己走。

这句话想必很多人印象深刻,是朋友和作者开玩笑时所说的,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通用货币的最小单位,代表了目前所处的现实情况,而月亮则代表美好的理想。

关于理想与现实,向来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是不得不辩证看待的,在这里仅就本书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满地都是六便士,但只有思特里克兰德抬头,看到并追向月亮,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梦想,这确实是现实生活中追寻理想并成功的少数人。而屈服于生活,一生都低头苦苦寻找六便士才是大多数人不可逃脱的宿命。追逐理想固然可敬,但选择安逸的生活也不可耻。正如书中所说:“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们对别人既不嫉妒,更不怀恨。”

在书的最后,思特里克兰德选择用火烧掉了他这一生最伟大的杰作,我刚开始不理解,自己用尽一生心血创作的东西怎舍得如此轻易毁掉。但其实换个角度来想,思特里克兰德这幅画,或许就是给自己看的,他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所以在那场大火燃起的时候,思特里克兰德就已经到达了他梦想的彼岸。至于这幅画有什么价值,别人能不能看到它蕴含的意义,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只有知道自己想要的,失去的一切才有意义。斯特里克兰已经找到了他的月亮,而我们还在路上。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二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是有一天,40岁的他留下一张字条说晚餐准备好了,就此抛妻弃子离家出走,因为他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由于疾病,贫穷和创作瓶颈,他肉体和精神都在忍受痛苦折磨。即便有女人爱上他,他对她们也极为无情刻薄。最后,主人公为了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离开了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许多使后世震惊的杰作。

书中的主人公“我”是伦敦怀才不遇的作家,偶然间认识了一位证券经纪人,对方在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离经叛道舍弃一切,先是奔赴巴黎,后又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全身心投入绘画,并在死后声名大噪。“我”在他成名后开始追溯与艺术家曾经的来往与对方之后的人生经历。说完后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一、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六便士在那个时代对应着是6毛钱,人们大多是先有了足够多的金钱,才想着去追求理想,而他(斯特里克兰)放着满地的六便士不要,却看向了头顶的月亮。小说中的主人公追求理想,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离家出走后,他经历流浪街头的困窘、数日靠救济所一天一片面包过日子,去难民处要来每日仅有的一杯水,但他丝毫不理会其他人的同情,冷漠无情地对待他的朋友们,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双目失明却坚持作画,在此期间因为得了麻风病不被世人待见,于是他买不到作画材料,他开始在破烂不堪的住所墙上绘画,并要求死后把绘画的房子烧尽。书中“我”亲身经历与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事迹与存在,“我”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也就通过作者不断的记述并且引起潜意识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他在成长中必须要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他们抛弃以前的生活基础,被人们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及社会道德败坏的人。但是他们在做这些时候,早就已经忘却了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审判,他们心中有的只是一个新的灵魂。但是这个新的灵魂在他们刚抛弃以前生活基础的时候,还没有成行,还不足以让这个新的灵魂发挥到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们需要继续磨练,需要在社会里面辗转,寻找一处真正适合他们新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价值。正如书中所说“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二、同情体贴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

斯特里克兰德追求理想时的流离失所根本不值得同情,她抛弃妻子儿女突然离开,给家人造成极大的心里伤害,看到这里我便无比愤怒,甚至认为这就是一畜生。即使最后他成了天才画家也不值得赞扬,毕竟他违背道德,没有担当的男人形象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他的朋友同情他,在他第一次要奄奄一息的时候接他在自己家住,住了一段时间身体恢复后,他和朋友的妻子在一起了,好心帮助他,最后朋友自己孤独一人回到老家,虽然妻子最后也因为斯特里克兰德的冷漠自杀了。这就是天才画家给世人造成的伤害,斯特里克兰德最后在塔希提岛和一位非常喜欢他的本地女子阿塔同居生子,但他安心做画,对家里的任何事情没有打理过,阿塔一人悉心照料家庭,并对斯特里克兰德死心塌地,我觉得阿塔反而更让人同情。

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大概就是这对理想的过于夸大,还有超乎人们想象的常人无法接受的艺术情节。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三

如果说变形记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家庭、身边的人贡献,月亮与六便士传递的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生命观。

主人公斯里兰卡抛妻弃子(忘记了是不是有小孩来着),抛弃体面的工作,奔往异地画画,因为画卖不出去,也险些被饿死。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斯里兰卡不仅对她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成为别人眼中落魄可怜的人。

但看了这本书的人,会体会到斯里兰卡的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宝贵,斯里兰卡的生活是多么的让人羡慕———那种可以只专心于绘画(绘画实际上体现的是斯里兰卡对精神的追求)而不被一切枷锁束缚的境界。

斯里兰卡是天才也是幸运儿。他在生命的某个时刻被神所感召,明确了人生的追求,完全跳脱了社会结构下的人的身份。从传统的角度上,我们是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普通人的成功是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不普通的人的成功是推动社会进步,是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比如科学家、政治家等等,这些人太不普通的暂且不讨论。我们常常接收到一个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要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能加深我们生命的质量。这样的价值观没有什么不好,毕竟如果人人都奉行这样的准则的话,每个人都积极承担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责任的话,社会就能够维持稳定。

可是,在一部分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人的心中,人的一生居然要为他人而活,一个人的价值居然要依靠对他人的贡献来衡量,似乎是不能被接受的。或许,一般人是不会被“人生的意义”这种重大问题所挑战的。

是因为“利己主义”追求的东西太俗气?而斯里兰卡的追求太高尚?也似乎是“利己主义”一方面想占尽好处,另一方面又不想直视自己的无耻,粉饰自己。而斯里兰则完全不会,他承认他的无耻,接受一切指责,并且不打算因此而改变的潇洒让人欣赏。

斯里兰卡实际上对抗的是什么?是在枷锁之下生活而不自知,也不自拔的人吗?总之,斯里兰卡是一个“极点”,我们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实现他那样的状态,但希望我们不要在别人订立的框架下活着,可以去探索然后追逐自己认为值得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四

由《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所引发的有关人生的哲思的确振聋发聩,但是书中对女性人物个性的刻画不免令人心生遗憾。

这两本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男性,男性在性别上被社会赋予了一种天然的自由,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思想上,相较女性而言都拥有高度自由。如果主人公的性别置换成女性,这两部小说就不会那么成功,因为女性在追求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道路上仍受一定的限制,而且那种四处“流浪”的生活对女孩来说也有很大的风险。不久前新闻里出现过的,一个南京女孩晨起锻炼,结果遇害了。这类骇人听闻事件的发生,使得女孩的社交范围和时间限制又往回缩了一缩。

毛姆笔下的男主人公恣意、洒脱,过着“漫不经心”的生活,但是单从这两本书来看(其他作品我没有看过),里面女性的形象都很单一,甚至可以说是刻板印象,大多数女孩的生活里只有家庭,眼里只有爱情,她们没有寻求人生价值的追求,好像生来就是男性的附属品。男性社会造就了这样的女性,反过来又给女性打上狭隘、无知的标签,在那些塑造成怀有雄心壮志的男性角色的衬托下,更显得鄙陋、可憎,这真是不应该!

前几天,我读到一个《张素英和她的“城堡”》的故事。张素英是个60多岁的中国农村妇女,丈夫死后她过起了流浪生活。她“漂流”到甘肃省的某个小村子,一个砖块一个砖块地拾起废弃的砖石,纯手工打造自己的小小“城堡”。当地人不知道她打哪儿来,为什么要在这里落脚,为什么要建造一座稀奇古怪的建筑。后来有位艺术家发现了她,用相机记录下她的生活,使得更多的人们知道了这个毫不起眼的农村妇女。她平静的生活没过多久就被打破,城堡是违章建筑后来被有关部门无情地拆除了,于是她又开始了流浪之旅。同样,这一次也没有人知道她将去向何方。

如果有小说家讲述她的故事,我想这故事一定和那些伟人的故事一样动人。这个故事动人之处在于张素英特有的女性魅力:她是农村妇女,但她却从不“循规蹈矩”,以流浪为生;她一无所有,却靠拾荒打造了一座造型奇异的“城堡”;她是年逾六旬,却能坦然直率地言及婚姻爱情。

张素英的故事唯其是女性,才更显动人,活脱脱像活在21世纪的追求自由平等的简·爱!我的拙笔塑造不出这样一个个性十足,富有魅力的女性角色,唯愿下半场人生能尽量向她靠拢,不用舌头赘述智慧,而用行动表态人生,活出一份恬淡、洒脱与豁达!

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没有性别之分,女性之中也有深刻的哲思者,也有超然物外之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五

作者:[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徐淳刚麦克安德鲁上校煞有介事描述的那种浪荡浮华,连个影子也没有。斯特里克兰把椅子上胡乱堆放的衣服扔到地上,让我坐下。

趾高气昂 梦想活在上层社会的可怜女人

“有人建议让她当演员,我当然不同意。有名的剧作家我都认识,只要我张口,明天就有角色给她演。但我不想让她和那些人打交道。”

欲情故纵 总得想点手段才能得到听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牛奶面包??????又算是什么呢

他完完全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真是令人钦佩。

追求理想的人是这么一副行尸走肉的状态嘛?!

他走出来,带上了门。在我的想象中,我看见斯特里克兰把他的帽子往桌上一扔,坐下来,点燃了一根烟。同样坠入情网,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谈恋爱,而男人只有几分钟。

世界冰冷而残酷。没有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必须深怀谦卑。我们必须看到宁静之美。我们必须隐忍地生活,这样命运之神才不会注目我们。让我们去寻求淳朴、善良者的爱吧。他们的无知比我们的知识更可贵。让我们保持沉默,满足于我们小小的角落,像他们一样平静温顺吧。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当你的所作所为超出一般人的认可范围之外,他们就是觉得你脑子有病,没有个性

亚伯拉罕没个性。”“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磨得很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六

“只要月亮你会饿死,只要六便士你会活得庸俗。若是想月亮六便士两手抓,又会陷入这样一个困境——月亮你够不着,六便士你嫌少。”

也许我们都一样,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踯躅。告诉自己要忠于理想可最后还是会跪倒在现实面前。

现实苍冷,就在脚下,触手可及,在平俗的包围中,偶然间瞥见了一抹月光——那种前所未有近似玄幻的光辉被我们冠以理想之名,让为生计奔走到疲惫麻木的人们觉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顺着那道光束攀爬以摆脱一味苟且的自己。

看完很是震撼,虽说早就知道是以高更为原型,也没先去了解高更本人,从未知的角度,抱着好奇之心去了解小说主人公,在翻阅的过程中也找出与文章内容契合的高更作品细细体味,在作者描述下的他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作品感受到斯特里克兰(高更)的伟大!

其结局并不让人意外,作者前期描述的对话和对斯特里克兰内心世界的揣测预示了那座海岛,星辰,大海……以及斯特里克兰悲戚而伟大的死亡。

很有感触,可以说是理想与现实的较量,我总结是灵魂与世俗的较量。作者描述的那种无形的力量,邪魅缠身,很神秘很有力量,是一种执念,最让我感到印象深刻。

在读的过程中,精彩之处常常看其他人的评论和感悟,就像与许多人交流。有的人分析透彻有深度,有的。人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同身受,有的人愤愤不平,有的人同情理解,有的人观点与我达成一致,有的人的想法我不苟同……完完全全读下来,收获很多。

看的很慢,平时坐车时,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排队等候的时候……积累下来发现自己竟然能够用这些零散时间读完一本书,读完这么多字。真的是,很好啊。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七

窗外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是个晴天。也算不上多么晴朗,但比起昨天来,绝对是个大晴天,春光明媚,绿意盎然。

只是,今天是清明节。不能对别人说节日快乐的,需要在心里,至少在心里寄托一下对逝去的人的哀思。

拉上窗帘,室内光线依旧充足。

睡不着了,干脆就不睡了。坐起来,倚在墙上,拿起那本《月亮与六便士》来读。

对于这本书,新书,按说应该有兴趣,可是前面大部分都读不下去,通常是,读着读者就失迷了眼睛,失迷了脑子,等着那些虚幻的文字,不知道在想什么。

媳妇告诉我,要读一读这本书。况且属于经典著作,读,一定要读下去。我倒要看看,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

仅看着封面,不让人讨厌,且对我有一定的吸引了。

可是为什么里面的文字,我总是读不下去呢。

弃之不读,我不忍心。读,必须读。

往后走。想当初,谈对象的时候曾对喜欢的姑娘说,试一下,给我们相处一个机会,也说不准能碰撞出火花呢。

事实是如此。

越往后读,兴趣越足。并且在内心激起了涟漪。

慢慢地,十章,二十章,三十章;慢慢地,拿起了笔,做起了在书上标画的营生。

艺术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东西。这是书里的一句话。

我笑着对骂我一早起来也不做早饭的媳妇说:我是艺术家。

哈哈,我做的可是艺术的事情哦,我也曾经长发飘飘过。今天,一整天,我要去演出的。

别人认不认我不管,哈哈,在我心里,我是艺术家的。

依旧是迷迷糊糊读完的,也只是大致地对本书有个了解。

月亮,六便士。

理想,现实。

艺术,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篇八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述了一位天才画家的一生,由此引发出对人生的思考。

开篇先简要描述了英国上流社会对艺术作品的追崇,然而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虚伪、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等秉性通过聚会、拍卖等形式展现无遗。随后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登场,出场方式却是相当的不起眼,典型的社会普通人民群众的形象,妻子贤惠,家庭和睦幸福。但一切皆是假象,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内心的追求是画画,完完全全被当时的社会已经家庭生活所束缚。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做出了抛妻弃子的决定。在此过程中,其自私、冷漠、无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人孓身来到法国后,过着凄苦无依的生活。这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之痛苦,追求艺术信念之坚定。

在法国,有位朋友叫戴尔克·施特略夫,极早便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有着极高的评价。为此,不遗余力的帮他。然而,斯特里克兰德却忘恩负义,霸占其妻子,随后又弃如草芥,可以说的上是禽兽不如,但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也都是基于追求画画。由于与人结怨,主人公踏上了漂泊、乞讨的生活。最终在塔希提找到灵魂的归宿,精神的追求,并经人介绍,娶妻生子。

在此过程中,无论经历什么,主人公始终无法放下的就是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强烈的画画欲望使他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他不在乎金钱、名声(抛妻弃子,忘恩负义,冷漠无情等等),展现给世人的完全就是一个病态的人格,可以说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然而即使如此,仍然不忘初心。

主人公之所以能在塔希提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是因为这里环境清幽,最接近大自然的状态。摆脱了世俗的一切困扰,又有自然环境的衬托,主人公内心追求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灵魂终于得以释放,精神得以解脱。可以集中心力进行艺术的创作。所作的画皆是展现自然、原始之美,却也附带着恐惧邪恶之意。既表现了内心对自由、自然的向往,又揭示了人性丑陋罪恶的一面。

小说言语之间含有邪恶反讽之意,部分观点不表赞同。但值得欣赏的主题就是:人应该心怀理想,追求心灵的自由。正如文中的步吕诺船长所说,他和斯特里克兰德其实一样,都在追求美,只不过一个是艺术,一个是生活。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步吕诺船长的生活心态,积极乐观向上,追求生活的美。不论艰难困苦,始终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正所谓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