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咏华山教案设计(大全6篇)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咏华山教案设计(大全6篇)

时间:2023-09-24 22:15:35 作者:笔砚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咏华山教案设计(大全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去过紫金山吗?今天,老师想再带领大家来认识一座山,它的名字叫“华山”。(板书,齐读)这个“华”字是个多音字。(板书)

2、你们去过华山吗?那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图片,简要介绍)华山在我国的陕西省,它又高又险,被称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登华山的路只有一条,而且曲折难走。

3、古时候,7岁的寇准登上了华山,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做“咏华山”。(板书,齐读)这首诗,大家都会读吗?试一试吧!(齐诵古诗)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指名读,分行带读

3、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二)分段学习

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是呀!课件出示:华山真高。(指名读)

3、华山的最高峰有2160.5米,而我们熟悉的紫金山只有448米,就是说,要5座紫金山加起来才能和华山相比。或者说,要600多层楼才有华山那么高。课件出示:华山真高哇!(再指名读)

4、华山这么高,爬到山顶容易吗?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一读?(理解“艰难”)。(指名读词、句子)

5、虽然难爬,但华山顶上却是别有一番景色,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配乐范读三、四两句,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6、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蓝天、山、太阳、白云)

7、自由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想蓝天、山、太阳、白云在哪儿?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读,指名说它们的位置)相机在黑板上画上简笔画:在头上、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

9、看到的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做动作)

10、你们读得真好!老师比原来更喜爱这这雄伟的华山啦!我想要赞美它一下!师朗读第一节。

11、你们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赞美华山吗?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2、站在华山顶上,小寇准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经--情不自禁了。(出示词卡,指名读)

13、小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课件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齐读

15、配乐朗诵诗歌,加上动作。

17、7岁的寇准已经能写这样的好诗了,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18、再次配乐朗诵诗歌。

19、小朋友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华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们喜欢华山吗?(通读全文)

三、学习生字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姿势摆得最端正,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看与、齐、称三个字的笔顺。

3、这三个字,你用什么好方法可以很好的记住它们?

4、师范写,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夕阳真美》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语言生动形象,自然流畅,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是一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感情的好教材。基于上述因素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制定了如下细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5个生字(其中10个要求会写)1个偏旁和理解课文内容。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意境,进而感受夕阳的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品德目标: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2、感受夕阳之美,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真正达到学生与文本,与编者的交流,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教法、学法运用

教法:一堂成功优秀的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采用以自主学习法为主线,结合情境法、探究法、赏读法……使学生轻轻松松学知识,扎扎实实积累语言,快快乐乐悟真理。

学法:学生以“质疑——解疑——伸移”为主线,结合学习迁移法,使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乐学,会学。

教学过程整理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关注学生体验

师板书(夕阳)让学生认读后说说你见过的夕阳是什么样的?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点出夕阳景色十分迷人,绝美无伦,随后再板书(真美)。

(课伊始,通过师生交谈,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的相关体验。在此基础上开始设计学生学习的环节,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会易学、会学。)

二、课题质疑,制定目标,培养探究能力

读好课题后,请学生谈谈读后你想知道些什么?随即板书有关问题。

(在这环节中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能紧扣题目提问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表扬,以作为石生学习课文的目标之一,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探究的意识、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度:小朋友们提出了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相信大家一定有能力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既而让学生打开书本,在书中寻找答案。为了使大家能正确地找到答案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读课文,读准文中的每个字音,读完后请坐好。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兴味盎然,顺利地扫除了认读生字枯燥乏味这一难点。)

2、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中的每一句话。

a自读课文b挑一段自己喜欢的读给其他小评委听。

(注重学生读、听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课堂效益。)

3、说说通过刚才的朗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这一环节意在对课文作一个整体回归,进一步激发情趣后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学,不懂就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细读课文,积累巩固,培养创新能力

过渡:看小朋友多了不起,刚才有些问题自己提出来,又自己解决了,那剩下的问题大家一定能来一起解决。

(一)出示第一小节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齐读,你读懂了些什么,引导说出时间,人物,事情。

(二)过渡,他们初见的日落,是什么样的呢?请读第二个小节。读了这小节,你了解些什么?引导说出时间:西斜。

景色:天空……十分壮丽。

理解:连绵起伏,教师随机做手势,让学生上黑板画出山的连绵起伏,引导学生读好连绵起伏,读出意境,。此时,老师引读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

过渡: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入情入境,让老师也看到了夕阳西斜的美景,那谁能告诉大家你读好的小秘密。

学法:1、边读边想。

2、读好关键字,再读句。

(出示第三小节)学生自度自悟。

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好夕阳的可爱,如:脸涨红了。

夕阳的五彩,如:染成了黄色、红色……

(四)共同赏读,自探自悟

(出示第四小节)1、学生练读。2、指名读。3、请其他学生说说听懂了什么,是从什么地方听懂的?引导读好“灿烂”、“轻轻地”、“遥远”一词。

五、画面欣赏,感情升华,培养审美情趣

播放一组夕阳的景色,说说你的感受,用词来赞一赞。看看书中是怎样来赞美夕阳的?齐读“夕阳真美啊!”

六、利用板书,指导背诵,内化语言

七、学写生字。重点学好“将字旁”

八、布置课后作业。画一画心中的夕阳西下美景图并用上一两句话赞一赞

附:板书

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夕阳真美下沉涨红、染成

落山走向、遥远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咏华山(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本课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雄伟。

教学准备:

华山景色的录象、文字投影片、词语投影片、实物投影仪、录音磁带、

用于学生摆放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本课生词

华山沿着山顶除了更与齐

回首七岁艰难显得咏登山腰

情不自禁吟诵称赞寇准

2复习诗句,说说诗的意思。

3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他的名字叫华山。

4教师板书:华山(提醒学生注意“华”的写法)

5学生描红:华

6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诗人用一首诗来吟诵华山,赞美华山,这就叫咏华山。教师板书:咏

7欣赏华山录象,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过渡:这么美的华山,不但我们喜欢,而且古时候的人也喜欢。(出示图片、文字)

2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3提问:他们爬上山顶了吗?从哪句话看出?

4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爬山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

5指导读词:艰难(读出艰难的感觉)

6指导朗读第一句。

7出示第二、三句话,指导朗读。

教师:华山高吗?小孩没想到华山有那么高,非常惊讶,所以这儿连续有两个感叹号。哪个小朋友用朗读来表现出那个小朋友的惊讶。

8教师:站在高高的山上,小孩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文字,自由朗读)

9说说读了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

教师圈示:除了都在脚下

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

相机板画:(见课后板书)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板书:高

10再读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11齐读2―5句话。

12看板书练习背诵2―5句话。

13过渡:小朋友真聪明,不但读懂了课文中的句子,还读出了华山的高。接下来,老师想再来考考大家。

14巩固练习:拼图

教师:华山这么高,真是一座神奇的山。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图片,太阳、白云、华山等,请小朋友按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来将它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15指名评价。说说拼得对不对?为什么?

16看图再背2―5句话。

18教师:刚才,大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样做,那样做,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词语:情不自禁(齐读)

19教师: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华山来。(播放古诗录音)

20学生齐读古诗。

21比较诗句与第三、四句话,找出对应关系。

22师生对读这两段文字。

23理解“举头”“回首”指名用动作表演。

24组织朗诵表演。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能用动作来表示“举头”“回首”,我想你们还一定会用动作来表示整首诗,当一回“小诗人”。

先指名表演,再集体表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2播放录音。

3教师:先生可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非常喜欢,你听出来了吗?

4齐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诗好,写诗的人更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吧!

2齐读。

3教师:小朋友们,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4教师总结:寇准年纪小小,就能做作出这么好的诗,这跟他平时认真学习是分不开的。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寇准那样,从小努力学习,将来有所成就。

六、布置作业

将古诗绘成一幅诗配画。

板书设计: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高)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美文美学怡情冶情

――评《咏华山》

常熟市石梅小学邵俐加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和先生登华山的事,歌颂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美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我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教学直观化,充分感知内容。

为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创设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读文的情境,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阅读,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采用了多种直观化教学的手段。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去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设计了一组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参与板画的设计,在想想、画画、说说、议议中,促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二、朗读情感化,真切体会意境。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教版教材将朗读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咏华山》一课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给学生时间充分地读,通过朗读这座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课文,走进课文。

三、气氛和谐化,驰骋自由思维。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说过: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不仅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自由思考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独创性。课堂上,我不断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自我表现。如在教学第二段2―5句话后,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动手来还原美丽的语言文字,并组织学生评价,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看华山的录象时,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时,都给学生的各抒己见以肯定。教师给学生所营造的宽松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华山的高。

2.了解咏齐情不自禁称赞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华、岁、齐、。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预习作业设计

读通课文,圈出生字词

学程设计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2、听老师来背《咏华山》

3、出示课题,齐读《咏华山》

二、理解课题

1、看图,说说对华山的初步印象

2、读好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3、知道课题中的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1)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沿着山路艰难宋代寇准七岁与齐山腰间情不自禁吟诵称赞华山山顶

(2)再读音准,指名领读,领读者要提醒音准。

(3)出示词组进行检查。

(4)理解部分词语,当学生一下子无法理解,可以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让学生多读几遍,再理解。

2、读好古诗

3、了解文包诗

4、分自然段读课文

5、出示:寇准,领读,分男女生读

四、引导发现,指导写字

1、学习山字头,记住岁

2、观察比较华、齐、岁看看在田字格中的写法

3、给字找朋友

4、描红临帖

版块一

1、小朋友,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来背两首的?

2、小朋友们能背这么多古诗,真是太了不起了,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吟诵一首,欢迎吗?(师背《咏华山》)

3、你们想学这首诗吗?这首诗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出示课题)谁来读课题?

板块二

1、瞧,这就是华山。(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你对华山的印象。

2、是呀,课文中就有一句:(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3.有个小孩也曾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由衷地赞美华山。这里的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4.这个小孩是谁呢?他是怎么赞美华山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好吗?

板块三

1、首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到老师背的这首诗,把它多读几遍。来,打开书,翻到137页,开始吧。

小结:当我们一下不知道词语的意思时,我们可以放到文中、句子中去理解,这就叫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2、小朋友读得真投入啊,谁能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一起来读!

3、这首古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这就叫文包诗。

6、读得真认真,大家听仔细了吗,这首诗是谁写的?

7、是啊,当时才7岁的寇准在登华山时,看到华山那么的高,情不自禁的吟了一首《咏华山》,受到了先生的夸奖。

板块四

1.出示生字:岁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学习新偏旁山字头,比较山字头和单独写的山。

3.组词

4.描红临帖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篇五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拓展: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了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围画些山?(请4—5名学生上台画)

(2)

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了!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2)读词:山腰间。山腰间是哪?谁上来在山腰间添上白云?(指名上台画)

(3)平时白云都飘在哪?现在怎么只飘到了山腰间?(华山高)

(4)

指导朗读:华山太高了!太阳看起来离我们那么近,白云只飘到山腰间。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指名读,齐读)

(5)引读:啊!华山&&

4、请小朋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还感受到什么?(华山景色美)

5、这么美的景色,只有站在华山顶上才能看见。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华山的美。

6、小朋友读得真好!你能看着黑板上的画来介绍介绍华山吗?小朋友先准备一下,呆会我们来比一比,谁介绍的华山高,谁介绍的华山美。(指名上台介绍)

板画山路:小朋友看,这就是华山的山路。爬这样的山,容易吗?怎么不容易?(华山高、险)

(出示词语:艰难)这么难就是艰难。谁能把这个词读好?(指名读,齐读)

(指图)他们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的。(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

8、他们爬上山顶,看到了刚才小朋友介绍的美景。让我们看图一起说一说。(师引:啊!华山除了蓝天太阳)

9、如果你也跟他们爬上了华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想做些什么?(请生自由说)小朋友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读一读)这个小孩也忍不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出示全诗)师配乐边做动作边吟诵。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一想。

(2)

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就藏在我们刚才学过的几句话中,请小朋友读读前面的句子,找一找。

(3)哪位小朋友找到了?指名说。

(4)小朋友真聪明,这首诗把爬上山顶看到的美景写了下来。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读诗句,你们读相应的.句子。

(5)同桌互做游戏。

(6)男女生互相考考对方。

(8)谁愿意再把这首诗吟诵给先生听?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看图试背。指名上台背。

10、听了大家的吟诵,这位先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起来。(映示句子)请你读读想想,这位先生会怎样说?请生演演。

11、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把爬上华山山顶看到的奇妙景色写了下来,也写出华山的高,小孩用这首诗来赞美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美,就叫做咏华山,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咏)

12、这个小孩是谁?那一年他几岁?

13、读到这,你又想说什么?

三、赏读全文:

华山高,华山美,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赞一赞华山的高,华山的美。(齐读课文)

四、结语:

今天回家,小朋友也来画画华山,画完后,看图试着背背第二自然段。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篇六

活动目标:

1.能区分方形和长方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2.联系方形、长方形的物品。

活动准备:

摸箱和图形块,图形印章。幼儿操作材料《数学》第16--19页。

活动过程:

一、给图形描边。

1.使用幼儿操作材料《数学》第18页“方形和长方形”,看上面的方形和长方形,叫说长方形的名称。然后幼儿用笔给两个图形描边。要求每个图形的一条边描一种颜色。

2.提示幼儿,一边描一边比较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一样?

3.操作后说一说: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一样?主要比较两种图形的边有什么不同,结合操作体验,进行感知经验的比较。

三、长方形像什么?

四、分组活动。

1.给图形涂色。

使用幼儿操作材料《数学》第18页。让幼儿数数方形有多少?长方形有多少?把方形涂一种颜色?把长方形涂一种颜色。

2.摸图形。

供给摸箱和图形快,印章。幼儿做图形标记插进分类盒中,再从摸箱中摸图形块,按标记分放。一边放一边说是什么图形。

小学语文《认一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