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山居杂忆读后感(模板5篇)

山居杂忆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03:01:49 作者:雁落霞 山居杂忆读后感(模板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居杂忆读后感篇一

通过季羡林自己在中的经历,使人感到“”是中国当代史上黑暗、混乱、可悲、可叹的一页。在历史上留下的景象是:斯文扫地、文化遭到扫荡、知识分子受尽侮辱和磨难、他们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感情遭到践踏,人性中黑暗和暴虐的一面被释放出来,被激发放大,酿成无数国家内部自相残杀的惨剧和悲剧,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打断了国家的发展进程,迟滞了国家发展的脚步,毒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有没有好的一面呢?应该说还是有的。但恐怕是损失大于收获,破坏大于建设。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不可能一无是处。评判的标准应该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大多数人的利益。

发起人的初衷就是打破和破坏,然后重建。他的理论是:“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他认为国家和社会不能陷入一种僵死固化的状态,那样就失去了活力,所以他主张要不断革命,不断破坏,不断重建,从而保持活力。这种理论对不对?恐怕难以分辨,但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破坏性已经从中充分暴露了。

读了此书另一个感觉是季羡林对社会的复杂性和阴暗面认识很肤浅,对人的复杂性和阴暗面认识很肤浅。从这个意义上说,季羡林很幼稚,很傻。许多知识分子在这个问题上也很幼稚,很傻。

为什么这本书迟迟没有出版?季羡林说原因之一是他在等待,等待那些在中疯狂的迫害过别人的人能够反省自己,反省以后写成书,说说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想看到这些人写了以后再出版自己的书。

结果,他一直没有等到。

这好像是在说:一个人在等待老虎吃人以后,有一天会良心发现,把吃的人吐出来。或者说等老虎悔恨自己的虎皮是吃肉以后长出来的,要扒下自己的虎皮以谢天下。

这不是幼稚吗?不是傻吗?

季羡林的确是傻的,幼稚的。这从他在中的举动可以看出来。本来一开始,人家没有针对他,没有整他也没有批斗他,他完全可以遵循知识分子远离政治的传统,躲远点,当个逍遥派。但他自己反而觉得受了冷落,觉得自己被排斥在运动之外了。他看不惯当时的政治红人、北大实际掌权者的行径,于是一怒之下加入了掌权者的反对派。按他自己的话说是“牛劲发作,自己跳了出来”。

从此,他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招来了疯狂的打击和迫害,他的厄运开始了。他经受了残酷的肉体和灵魂的磨难和摧残,差点丢了老命。

他的遭遇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他自找的。这说明了他政治上的幼稚,对人的认识的幼稚。他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尽侮辱和折磨,这近乎自取其辱,几乎是一个笑话。所以知识分子不是那块料千万别掺和政治,否则只能自取其辱,自投罗网,徒增笑柄,弄不好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

季羡林的经历说明:犟脾气的人总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尤其在政治上和官场上,彭德怀是另外一个例子。人们说:性格即命运。深信然。

季羡林“自己跳出来”,结果被整得惨不忍睹,他差点自杀,因为偶然的原因没有死成。从那以后,他鬼使神差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忍受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大大小小肉体上、精神上的折磨、摧残和侮辱,人不人鬼不鬼的活了下来,而且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像他一样,受尽屈辱和折磨活了下来,不能忍受侮辱和折磨而自杀的知识分子很少。

一位老干部说“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中的事实说明,士可杀亦可辱”。

是古代的士境界很高吗?不是。是现在的士堕落了吗?不是。

可能因为这句话,一部分士免除了被辱。但很多时候,这恐怕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

中那些宁愿受尽侮辱和摧残而不自杀,而选择活下来的知识分子是对的。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斗争,一种胜利。放弃自己的生命,本身就是逃避,一种失败,一种投降。只有活下来,才有希望看到对手的垮台和失败,才有希望报仇雪恨,才有希望等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宣示自己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这是一种强者的态度和行为。“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看似消极,但也包含了某种积极的意义。

就季羡林本人来说,他不是一个聪明人,他的脾气倔强,对社会和人的许多认识显得幼稚,肤浅。这说明知识分子有很多局限性,人们说知识分子“迂腐”“穷酸”“死读书,读死书”“百无一用是书生”,不无道理。为什么刘邦、毛泽东等帝王不重视知识分子,要整治知识分子?引人深思。

季羡林关于的回忆和思考对社会、对国家是有积极意义的,他敢于把自己在中受尽侮辱和磨难的经历写成书,敢于暴露自己做过的傻事,自找的侮辱,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对个人来说,这可能很傻,但对国家和社会来说,这是一件很有益的事、很重要的事。一个国家和社会,如果在国家和社会利益面前,个人太聪明了,国家和社会利益往往受损,如果个人傻一点,国家和社会往往受益。

对的反思和总结,由于当时领导人的认识和决策,国家和社会没有进行这项非常重要、非常有必要做的工作,中国历史上极其值得反思和总结的重要一页被稀里糊涂轻率的翻过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决策失误。

中出现的许多事情、许多人物,没有得到反思,得到总结,得到清算,他们就像病毒和细菌一样,在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身上隐藏下来,潜伏下来,一旦某种时机和条件成熟,这些病毒和细菌还会爆发,还会卷土重来,这些病毒和细菌很多来自人性的阴暗面、社会的阴暗面、文化的阴暗面,本身就极其难以清除,更何况后我们放弃了对他们的清算。

山居杂忆读后感篇二

一直对季羡林老先生心生钦佩,钦佩他的才学,钦佩他所写的书籍。我读过季老先生的书不多,让我最有感想的是《牛棚杂忆》这一本书。

《牛棚杂忆》是关于季老先生在x年的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抄家”。大汉把季老先生夫妇和年近古稀的婶母赶到厨房里,然后把家里能砸烂的就砸烂,能踢碎的就踢碎,甚至熟悉季老先生的家的人还要楼下的钥匙,为的就是把藏书统统破坏掉。

书中三句话让我似乎感受到当时残酷的气氛:“…他们所向无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们愿意砸烂什么,就砸烂什么;他们愿意踢碎什么,就踢碎什么。…他们手足麻利,横扫千军如卷席。然而我的心在流血。”;“…小将们深谋远虑,涓滴不漏。…库里一切破坏情况,朗朗如在眼前。我的心在流血。”

在我们读来,可能只是觉得很残忍,那是因为我们不是生在那个年代,没有亲身经历过,只有在牛棚中生活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牛棚不仅是对人身体的折磨,更是对心灵从内到外的摧残。书中的所发生的残酷事情远远不止这些,用自行车链条抽打季老先生、把较细铁丝却较沉的牌子挂在脖子上等等,都让我们感到寒心,陷入深刻的思考。

书的最后是季老先生所总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样是通俗的语言,我们能感受到季老先生并不是批判过去,而是真心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人、现在的人能够记住有过这段历史,并从过往中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牛棚杂忆》和《蓝风筝》等作品正好让我们去贴近那时候的生活,思考为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今天的政治。

读后感

山居杂忆读后感篇三

季羡林老先生走了,北大这次发布的讣告终于尊重了老先生的愿望,没有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那么多帽子压在逝者头上,让世纪老人轻松归去。而他在古文字、东方学、翻译、佛学等方面留给世界的学术研究成就已足够让人们永久地记住他的卓越功勋、记住他的辉煌贡献。

就是这些帽子,让我想到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季先生在“”中挨斗挨整,头上也被戴过多顶不明不白的帽子,莫名其妙地被戴上,又莫名其妙地被摘掉。《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为了子孙“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将来不再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而给历史做了诚实的记述。我看了,感情长时间不能从中自拔,掩卷沉思,总觉得老人的担忧今天依旧不能让人完全释怀。

以后,巴金先生、杨绛先生等老同志以及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先后写过牛棚浩劫,对千万人遭受的苦难以及换来的教训字字俱陈,就像一面高悬的镜子让中国人时时引以为鉴。但是如同季羡林先生所说,那些“造反派”中折磨人甚至把人折磨至死的人,为什么没有勇气站出来把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这么多年的反醒忏悔也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呢?战后的日本人中有良心的人都能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实地请罪”,难道他们不是奉命而来,为t皇履职行杀戮的吗?可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却从人性的检讨和忏悔他们在战争中对中国人所犯下的罪行!没有人要求一个或一批热情荒.唐的年青人为整个负责,为打砸枪负责,但每一个参与的个体如果没有真心忏悔对那场非人性的抄家批斗,刑讯逼供,生杀予夺,决于一口等无视、践踏人权的行为,如果没有真心从灵魂深处认识那场暴力革命中自己行为的恶性、愚昧,对他人对社会的伤害,怎能保证下一次轰轰烈烈的什么运动来临后人类的尊严不被践踏呢!

中“牛棚”事件过去了四十年,我只见过杨沫的儿子“老鬼”写过一些实事求是的描述,多数当事人经过了这么些年的岁月还铮铮有词地认为,自己是在保卫毛泽东的无产阶级司令部而战斗,是受了江青、林彪鼓动,而不是他们错了。网上有一篇“聂元梓答季羡林”,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出自于聂元梓,倘若是真的,那这人真的是无可救药了,这篇文章居然谴责季羡林先生“对曾经整过他斗过他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学生,一点儿都不宽容”,还要季先生历史地看问题,“充分考虑到是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在这种环境中,青年人有自己的责任,但是不能完全归罪于他们”。还说“指责那些受蒙蔽的盲目造反的学生,就能够彻底否定,避免新的悲剧吗”?不管这论调是不是聂元梓所说,这文章却是代表一定的层面。其实季羡林先生难道只是指责哪个学生、哪个个人吗?不,绝对不是,季先生《牛棚杂忆》立意很明确,那就是记述那段历史,不想让这样悖离文明的场景重现。

我的哥姐们也有参加到“红卫兵”行列的,但他们刚刚踏入中学校门,就卷入了那场洪流,他们基本上是四处串联、懵里懵懂地抄抄大字报,热情洋溢的上街游行,慷慨激昂地大辨论而已,真正参与“打砸枪”的少之又少,但就是这少之又少的人一旦作了专制工具,就会产生助纣为孽的效应,不仅仅是清华、北大有之,它就像地震波一样,从震源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各级当权的、带“长”的统统成了专制对象,处处“牛棚”,处处批斗、打骂声起,无论人权,连人性都不讲了。为人而不许讲人性,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这个国家的公民谋利益,这更是我们党的宗旨、党管理国家的宗旨。为了人民,就要保障人民包括人民范畴内的干部、学者,保障他们安居乐业,就如英国著名学者、文学家c·s·lewi描述的那样:“夫妻可以在火炉边闲谈,三几个好朋友可以在俱乐部里玩掷飞标游戏,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读书或者在花园里种点什么。一个国家若不能促进、延长、保障其人民这样的生活,所有的法律、议会、军队、法庭、警察、经济等等都是浪费。”那么当你是这国家机器运转的某一齿轮时,你的目的性要与这个国家目的一致,这是不是也要求我们从心灵上约束自己,从心灵上常常自检,就象机器要常常检修一样。

我们也可以猜测,实际上这些当年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的人,他们事后也有忏悔,但多数并不认为那里面有自己的责任,有人将红卫兵比喻成斗牛,说“斗牛士用大红布挑逗它,撩拨它,它野性悖发喷着鼻息低着脑壳,冲撞,踢踏,搏杀。结果是长矛戳入背脊,短剑穿透心脏,在狂热的欢呼声中訇然倒下!”我也常和那个年龄段的人探讨,他们普遍认同这样的说法,我却以为这样比不恰当,人,就是人,人对自己的要求要从人性出发,即便是斗牛,人家也只冲撞挑逗撞撩拨甚至刺杀它的斗牛士而不伤及无辜!我们还可以猜测,当年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的人,他们因人在职场,有所顾及而不能声明忏悔。但岁月如流沙,当年的当事人如今也逐渐退出职场,我真的想看到有人勇敢地站出来,“清夜扪心自问”,像季羡林先生一样,秉笔直书,真实地记述那些时那些人那些事,为当年被抄家,被打,被骂,被批斗,被关进了牛棚受伤害的人真心忏悔,为那些批斗会上打死的、在红恐怖中自杀的老舍,傅雷夫妇等真心忏悔,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有这样的文章这样的书面世,对我们的下一代的教育将超过任何教科书!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他们中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善良心足够强大了,人折磨人这样的社会悲剧才能够避免重演!

山居杂忆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接触季老的这本书是在很久之前,当时仅仅只是读书时看到了书名《牛棚杂记》而已,了解到这是一本描写期间真实生活的书,过多的实在是不甚了之,虽然一直很想真正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终究拖了太长的时间。偶然的机会,翻到了这本附有季老手稿的《牛棚杂忆》,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中总是出现《牛棚杂记》或者《牛棚札忆》的名字,后经再三确认,我手中的的确是《牛棚杂忆》,这是后话,只是觉得有些奇怪。翻卷之后,竟有不忍卒读之感,季老用他平和的口吻诉说着那段用痛用泪用血换来的记忆,但我强烈的感受到那平和中所暗含的悲愤,嘲讽,绝望。。。。。。老人以历经沧桑的心胸极尽全力的克制着,忍受着,痛苦着,道出来的最多的就是几句嘲讽而已,是自嘲亦或是对当时所谓的整人头头的讽刺,客观、理性、真实的诉说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份不堪回首的回忆。

那段历史仿佛被尘封了一般,一旦被谈及,总感觉诉说者是在顾虑着什么,每当我向长辈问到相关问题时,他们也仿佛总是担心着什么,含含糊糊,不了了之,现在我有些理解了---太多的悲剧与惨景把人整怕了,那是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或者某种承受巨大打击后的后遗症。季老在书中从开篇到结尾每每对当时环境的描述就有形象的比喻——地狱,人间地狱,中国的十八层!西方的地狱是小儿科,印度的地狱差强人意,中国发展了的十八层地狱也不过如此,季老对像自己一样的“人”的定位是“小鬼”,接受阎王与小鬼的各种惨整!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粒沙可以观宇宙,季老以其在北大燕园的亲身经历向人们昭示着整个时代为之发狂的十年浩劫——,然其性质既非文化的,又非革命的!在北大做了二十年的东语系系主任,曾经那个属于自己的讲台有一天变成批斗自己的“刑场”,著名的系主任以阶下囚的身份被曾经对自己敬仰万分的“爱徒”、“得意门生”们揪着耳朵,反拧胳膊,卡着脑袋,拳脚相加,更有甚者,昔日共事的同志以浓痰相加,各种鄙俗流氓拿乱石相向,批斗之中身体弯曲,双手不准扶膝盖,几个小时做“喷气式飞机”状的批斗让受批者脑昏眼花,失去知觉,还不能倒下,一旦倒下后果不堪设想,轻则拳脚相加,重则戴上各种“帽子”进行各种批斗,这样的待遇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生幻变等词语恐怕是无法形容的,整人者丧失人伦、禽兽不如的行径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对于那种环境,那些真正的牛鬼蛇神,我的评论是:人间地狱,道德沦丧,灭绝人性,禽兽不如!

在那个疯狂的时代中,人性的丧失,道德的沦丧,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真的无法想象,也难怪季老说一些青年读了《牛棚杂忆》发出“季老的小说写的好残酷啊”的感慨,季老苦笑,这不是小说,是事实。只因为太惨烈,所以未经历者难以置信。

困难可以折磨到你为之放弃生命,而且在这个时代中一个人能干的事情实在太多,磨难面前不要放弃生命,无论什么时候。

态度实事求是似乎是永恒不变的法则,如果因为种.种目的掺杂太多的修饰的话,或许历史真的可能重演。

在此,我非常感谢季老的勇敢与真诚,因为敢写出和能够发表像《牛棚杂忆》这样反应真实历史的人和书都凤毛麟角了,不管怎样,这本书给人所带来的认识和思考都是多方面的,绝对不会是负面的愤懑,它是一段怨恨的结束,是一个新的使命的开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山居杂忆读后感篇五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年度人物季羡林老先生的嘉奖词。也许没有人会对这位国宝级大师不曾耳闻,正如嘉奖词中所说的一样,不仅是道德文章实然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历程,更在于季老璞玉般的良知与品格,即使在最困难时也不曾丢掉自己的良知。

《牛棚杂忆》是一本用血和泪写出的回忆录,它真实还原了历史详情,极尽刻画了人物本真。1992年,81岁高龄的季老成书《牛棚杂忆》。一生从不讲假话的他用最朴实的文笔将一段历史走向与人物悲惨娓娓道来,写出了宽容胸襟,写尽了人性恶善。我们无法在这本书中获取多数事件活动的主角,因为秉着宽宏之心,季老不愿将他们的身份诉控于世。怀着虔诚与悲痛之心,季老深情追忆了在他人生历程中起着至要影响的先师侪辈。在望九之年,回忆老友莫不是一件凄凉之事,但成书缘由却又饱含无奈:一是鲜有人下笔忠实记录这段历史,二是寥有写者仍未写尽深思,让人抱憾。于是,即便寒凉,也要出于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欲免后人再遭祸乱的虔心,为后辈留下真实的历史,以示警予。

本书前半部分写关于”“记忆,后记则是关于大师追忆。季老是幽默的。他以自嘲调侃的笔调将”“时所遭受的苦痛折磨详尽写来:”喷气式“的惩罚手段,看不上眼的”家常便饭“,只打二三十分的批斗水平……在人生大悲、毫无光明之际,仍保持最纯正的乐观,不禁让人感叹感喟。人性的真实展现是本书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笔。有掌权北大、无法无天的”老佛爷“,有先前尊贤礼让、敬师如父,在革命浪潮中实则道貌岸然、为虎作伥的某君,有恪守尊严不惜自我了断的大师,也有在困难之际不吝帮扶的老教授……是啊,只有在最艰辛的人生拐点,才能明辩人鬼。想到季老在无论难易的生活环境之中,都竭力提携后辈,严谨治学,捍卫良知,两端相较,不尽唏嘘。

季老的虔诚同他的真诚一样出名。晚年,他怀着无比虔诚的心追悼了在求学治学路上给予他提携和帮助的人。这些知识分子中几乎全是名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胡适之,陈寅恪,冯友兰,许国璋,臧克家等。这些大家们不但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更重要的是不吝帮助真正有才华的后辈担当重任,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刚从德国学成归来的季羡林经胡适先生引荐,陈寅恪等三位国学泰斗同意,得以在北大执教。按当时的规矩,获博士学位留学归来的新师至多成为副教授,但仅一年多的时间后,陈老先生就通知季羡林担任正教授兼系主任。这种不将传统教条奉为圭臬而力促中国学术界发展的精神在今天始终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无疑,也正因此才成就了像季老一样一代又一代的大师。

在这样一段特殊的历史洪流中,人们惯常不能忘却的想必应是痴癫疯狂的一代人,那显然已经成为历史的不二标识。而当所有人都在向重获尊严与自由的”复出者们“行注目礼的时候,又渐淡忘了在历史考验中选择站在另一边的人。历史没有对错,逃避与自我安慰才是民族的痛结。于是,有年届七旬的陈毅元帅三子陈小鲁主动站出来为四十多年前的错行道歉,”低下了高贵的头“。他的真诚与勇气或许是关于”罪与罚“的最好注脚。是什么能让”红二代"主动站出来呢,也许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也许是由于历史的使命感。不过,这些都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只是,历史始终是一面镜子。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穿越时空读后感(大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
  • 10-07 团圆读后感二年级(优秀10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
  • 10-07 爱弥儿读后感大学篇 爱弥儿读后感(通用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 10-07 2023年秋天的况味读后感(优秀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
  • 10-07 最新荆棘鸟的读后感 荆棘鸟读后感(实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
  • 10-07 最新东方读后感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大全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
  • 10-07 青烟或白雾读后感(优秀9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
  • 10-07 2023年写给孩子的国学励志故事读后感 励志故事读后感(汇总9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10-07 最新重塑自我读后感(实用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
  • 10-07 2023年亲子共读的读后感 亲子共读昆虫记读后感(汇总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