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最新八年级音乐踏雪寻梅教案(优质8篇)

最新八年级音乐踏雪寻梅教案(优质8篇)

时间:2023-10-15 06:21:21 作者:翰墨 最新八年级音乐踏雪寻梅教案(优质8篇)

教学环境是指教学场所和教学条件,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是一些小学教案的实用范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八年级音乐踏雪寻梅教案篇一

开发这一模块并非我主动要求,而是应学校建议。第一年来到浪网中学工作时就被告知,学校以前购置了一批电子琴,一直放在那里没有派上用场,现在我这个钢琴专业的来了,看看能不能教一教。其实我对电子琴也是不怎么了解的,甚至有些“歧视”,一直弹的是钢琴,习惯了钢琴的宽广音域和木质手感,觉得电子琴一无手感二无音色,是孩童的玩具。这一想法在进一步接触她后有了颠覆性的改观。要教孩子,首先自己要熟悉,我用一段时间自学了电子琴,因为有钢琴基础,所以操作键盘不在话下,倒是控制面板上七七八八的按键让我手忙脚乱。熟悉一段时间后发现电子琴简直相当于一个小乐队,伴上动感的节奏,和上左手的和弦,比起钢琴来别有一番乐趣。

找教材也费了一番功夫,电子琴的教材不像钢琴的教材那样系统和规范,电子琴教材版本很多,进度也各不相同。后来一位教过电子琴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好书――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电子琴基础大教本》。这本教材的难易程度比较适合刚入门的学生,而且阶梯式的进度,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进电子琴的世界中。对于从来没接触过电子琴、五线谱的农村中学的.孩子也是比较适合的。

在自己熟悉了电子琴,也找到好的教材后,第二年,我开始尝试开设“电子琴兴趣班”,每周利用2节第八节进行训练,一个学期下来,兴趣班的学生掌握了电子琴演奏的初级知识,并且在学校的元旦文艺上进行了汇报表演,获得了师生们的好评。会后不断有学生问我,老师,什么时候能教我们电子琴。小班教学成功后,第二个学期第10周起,我开始在初二所有年级进行大班教学(前9周我进行课本歌曲的教唱,并且有意识的在教唱过程中穿插一些乐理知识,为接下来的电子琴教学打下基础)。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只有30台电子琴,而一个班的学生一般有55人左右,我安排两个人共用一台电子琴。电源也是一个要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在教室安装插线板,用电源线作为电子琴的电源,那势必会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千丝万缕无法走动,所以最后申请学校买来两箱5号电池,用干电池作为电源,这样安全、方便,普通的电子琴配上普通的电池,若一个礼拜10节课时量,可用半个学期左右。为保证上课纪律,不让练琴的时候互相干扰,我申请学校买来了大转小的转换器(我校的电子琴只有一个大的耳塞插口,要去电脑城买大转小的转换器才能插上平时用的耳塞)和耳塞,两个同学共用琴的话,一人一支耳塞就可以了。音量一定要调到很小声,不然长时间使用会对学生的听力造成影响。

因为是大班教学,所以不可能像一对一的器乐教学那样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在3节课后学生学习的效果已经参差不齐,差别比较明显了。电子琴教学不像唱歌教学,一节课没认真听顶多就一首歌不会唱,下节课学习新歌又可以跟着学好。电子琴教学是循序渐进地过程,一节课,特别是前面讲解键盘、五线谱的几节课,如果没有吃透,接下去的课是很难跟上进度的。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力、兴趣都不同,所以建议在教完2个课时后,将唱歌教学与电子琴教学结合起来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同时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可先教歌曲,唱会后让学生自己在琴上弹出。很多学生会用两只手来弹一个旋律声部,我觉得也未尝不可,重要是学生通过在琴上的弹奏进一步的熟悉了歌曲,同时提高了音准、节奏。

开设电子琴大班教学已经三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一个案例。这个孩子是班上“四小天王”之一,在初一的唱歌教学中,是我音乐课上纪律的差生,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爱讲小话爱插嘴,还唱歌不着调。可自从初二一次电子琴课后,他的表现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在检查练习时,我从他的耳机里听他完整弹完一首歌曲后,请他拔掉耳塞弹给全班同学听。起初其他同学起哄,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估计都在想,平日里调皮捣蛋的他能弹出什么好曲子来。可当琴声出来后,全班同学都静下来了,也许是吃惊,也许是羡慕,一曲弹完后是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不时传来赞赏声。他先是愣了下,接着不好意思的笑了,我立马不吝惜表扬的词汇,在班上大力表扬他的聪明和认真。结果,一个电子琴课的优生诞生了,他不但上课认真,下课还主动来请我指导,并要求参加电子琴兴趣班学习更深的电子琴知识。他的班主任也多次和我提到,说他学习音乐很积极,课余时间都用在了琴上,自然捣蛋的那根神经就减弱了。这个案例还告诉了我,及时唱歌跑调的孩子也可以把电子琴学好,并借此提高他们的音准。所以后来的考试中我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歌唱的好的可以选唱歌作为考试项目,琴弹的棒的可以选弹琴作为考试项目。

八年级音乐踏雪寻梅教案篇二

【导语】本站的会员“butter”为你整理了“八年级音乐《彩云追月》评课稿”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我听了刘老师上的一节音乐课《彩云追月》,十分精彩。刘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握,对音乐本质的充分挖掘,以及和学生的密切配合都让人感受到刘老师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有三个地方的处理尤其让我感到新颖独到,有示范启示意义。

1、导入部分情感的激发、情绪的调动充分合理。

《彩云追月》是以越剧音乐为素材,作曲家任光于1935年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旋律优美,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情景。怎样让全体学生很快溶入乐曲的意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刘老师很用心地选择了一幅“夜晚海边望月”图,配着淡淡的《彩云追月》音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种意境营造的相当好。点出“月亮”之后再问:“有没有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这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后面“带着问题欣赏音乐”,真正走进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层层深入,不着痕迹,解决“切分节奏”难点巧妙。

根据任光的《彩云追月》填词创作的歌曲,宁静、深情,表达了作者对远在台湾亲人的思念。歌曲中多次运用了切分音以及波音、倚音,使得曲调委婉细腻,风格独特。但是大量的切分节奏学生不易掌握,如果生硬地练习和讲解极易破坏课堂营造出的宁静、深情的氛围。刘老师将歌曲创作背景介绍之后点题——彩云追月,就是用切分节奏读出来的,很是简洁、自然,学生也自然地用这一节奏读歌名,了解了“切分节奏”。接着陈老师将歌曲主要的两个乐句单独列出:“616535”和“353215”,用歌名来唱,读好歌名和唱好歌名,实际上就是基本解决好了这首歌曲的难点。之后的老师范唱、感受歌曲情绪、分析数数几个切分节奏、配乐朗诵歌词等每个环节,刘老师都很注意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正因为此,这些借班上课的孩子最后都能深情地准确唱出歌曲。

3、拓展环节抓住学生心理,用流行音乐表现形式新颖、和本节课结合恰当。

这节课是五年级的音乐课,高年级孩子已开始喜欢追逐“流行”,大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特别是影视歌唱明星。这节课的拓展陈老师精心选择了李宇春的`独唱《彩云追月》和黑鸭子合唱组的《彩云追月》,注入了学生喜爱的流行元素,并让学生感受、实践用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在课堂展现这节课学唱的歌曲,这一做法实际是一种实践创造,同时也将课堂气氛推上高潮。而在这种愉快、喜爱的情绪下进行的实践、创造,让学生自然而然体验出“许多流行音乐的主要元素来源于像这样的一些名曲”,“同样素材的音乐,不同的表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

这节音乐课还有不少给人以启示的好的地方,也有一些如果换种方式会不会更好的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像刘老师这样的一节课,总是会给上课的老师、听课的老师、参与的学生不少满足。正如乐曲中表现的、课堂中体现的和我们听课老师体验到的“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八年级《分式方程》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评课稿

八年级音乐踏雪寻梅教案篇三

本课是第六单元中的一个课题,我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深挖教材,以复习为切入点,侧重于基础技能和技巧的巩固,强化学生的动手和小组合作能力,在学生基础技能和技巧的巩固方面作一个尝试。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教材选自人音版八年级15册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两首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踏雪寻梅》,这是两首旋律优美、格调清新高雅的歌曲,唱出了冬天之韵味,唱出了冬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把冬天一幅幅至纯至美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我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初二的学生已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对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和感受,音乐的基础技能和技巧有一定的积累,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冬之韵,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复习《踏雪寻梅》,制作打击乐器并创作简单旋律。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音乐是抽象的,虽说学生学习音乐的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基础,但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感悟冬之韵,制作乐器和创作简单旋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具备一定的感受能力,加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对他们感悟冬之韵有一定的帮助;他们本身具有的动手能力和原有的技能技巧以及教师的引导示范、小组合作的智慧,对难点的突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说教法

根据音乐课要让学生多听多练多体验的特点,我自制电脑课件,采用启发讲解法、示范演练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启发、激励学生,从而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制作画面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音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主动的有效地参与实践创作,并协同解决实践创作中的问题。

六、说教学程序

1、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导入课题。

这是启动环节,学生通过欣赏视频,设置问题:

(1)歌曲怎样描绘雪?

(2)你看到了怎样一个冬天?

学生说说冬之韵,初步感悟歌曲描绘的冬之韵。

2、为了让课题得到拓展,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冬之韵,我让学生找找相关的诗句,发现所描绘的共同点:以咏梅为主,主要是冰雪的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腊梅的不畏严寒,笑傲风雪。随后,我摘选了几首诗词,让学生概括冬之韵:冰雪的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腊梅的不畏严寒,笑傲风雪。从而突破难点。

3、复习歌曲《踏雪寻梅》,寻找音乐的源泉。让学生复习演唱歌曲,加入打击乐,进行伴奏,并设置问题:歌曲中的哪一句出自我们生活中的声响?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有着提示作用。

4、拓展思维,动手作一作。这一环节中有两项活动。

活动1、利用玻璃杯、碗等制作有音高的打击乐器。

活动2、用“1、2、3、5、6”五声音阶为下面诗词创作简单的旋律。

第一首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二首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第三首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创作简单的旋律,填上以上诗词,唱一唱。

在活动开始前,我展示制作好的玻璃杯乐器,向学生讲解制作的方法,加入不等量的水,得到不同音高的玻璃杯乐器。然后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在实践操作前进行讲解、示范。在学生实践时,我在学习小组间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引导、激励学生,从而使难点得以解决。

5、学生展示与评价,我让学生展示作品,并让他们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我概括,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和改进。

6、在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先小结,我再概括:大自然的美景,美不胜收,我们要用心才能感悟;生活中的音乐,妙不可言,我们要用心才能聆听。

八年级音乐踏雪寻梅教案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课的一首作品。这首民歌是由有"西部歌王"之誉的著名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口中学得,并加以整理而成。全曲是由五个乐句都是基本相同的节奏,同样的旋律重复而让人百唱不厌,只在第三乐句的旋律上稍许变化,就能给人以新鲜感。最末两小节是乐段的扩充,在稍许变化的旋律中,用乡间土味的虚词衬字渲染,又回到主旋律中去结束全曲。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能力目标:通过音乐活动,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

(三)教学重点:体会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理解歌曲的欢快情绪,锻炼对新疆民族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对于我们所教的学生,都是乡镇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谈话法、讨论法、表演法等。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视听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

(一)情景导入 引情激趣

1。教师范唱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2。要求学生听后说出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并说说歌曲的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课前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分散,因此,运用提问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情景创设,运用视听法、提问法,让学生感受新疆民歌欢乐的歌舞场面,激发他们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引入新课教学《青春舞曲》。

(二)整体感知 引导掌握

1。教师范唱《青春舞曲》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学唱歌曲

(1)随老师跟唱歌曲旋律。

(2)教师唱旋律,学生唱词。

(4)教师根据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纠正。

(5)完整演唱歌曲(要求唱出欢快的情绪和拍的韵律感)

(6)分小组和组合进行歌曲的演唱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已经趋向于成熟阶段,已经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

(三)音乐活动———探究表演展现自我

教师教授新疆舞蹈基本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教授舞蹈动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拓展

1。思考:《青春舞曲》这手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2。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设计意图:音乐也是一门学科,它渗透着情感教育、道德教育;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能够掌握歌曲中蕴涵的人生道理(告戒人们青春易逝,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好好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鉴别、分析和表达能力。

(五)小结:

今天我们从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中,对我们美丽的新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要谨记歌曲给予我们的人生道理:珍惜时光,展现自我。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线,贯穿整堂课。

八年级音乐踏雪寻梅教案篇五

一、设计初衷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设计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参中对交响诗《嘎达敏林》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的一般特点。2聆听《嘎达梅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内容及意境,能够背唱《嘎达梅林》民歌主题。我参考教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体验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教学环节的设计直指教学目标。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用给主题加标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主题。针对各主题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寻音乐要素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学生通过演唱、朗诵、肢体律动等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自己的表现,达到情感、态度的升华。

二、堂教学实际效果

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及情感。并在再次的参与活动中,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整节的教学层次鲜明、重点突出,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亮点

1认识作曲家这一环节设计新颖。我关注学生对新中国第一批女作曲家——辛沪光的认识。用播放描绘战争场景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猜想作曲家会是怎样一个人?(从年龄、性别、生活地域进行猜想)。加深学生对作曲家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作曲家的创作心理及作曲家具有的刚毅性格和高尚情操。

2第一主题发展对比。通过音乐波形图的使用,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的感受中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即音乐要素的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

为“辽阔的草原、幸福的生活”、“号召起义”、“驰骋草原”几个主题设计肢体动作,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记住主题、体验音乐情绪情感。

4在《嘎达梅林》民歌主题响起时,通过聆听、朗诵、演唱的等方式逐步升华情感,达到情感态度的深度体验。

对于“交响诗”定义及特点的学习,放在欣赏作品之后进行、更加易于理解。在讲解交响诗的'特点时,加入民间叙事长诗《嘎达梅林》的精彩对白,既帮助学生理解交响诗是标题交响乐和诗歌紧密联系这一特点,也是为嘎达起义的意义拓展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6意义拓展,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传奇故事嘎达梅林对今天人们的启示:歌颂家园、赞美家园、更要保护家园。与导入环节“这样的草原美景值得我们去赞美、值得我们去歌颂,更值得我们去保护。”的主题首尾呼应。

四、教学再设计

1提问“有人为了保护草原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你们知道这位英雄人物是谁吗?”学生没有回答。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前的预习,如果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音乐旋律有了大致的了解,会更有利于推动教学效果。

2嘎达牺牲主题过后,民歌主题不断响起,学生通过聆听、朗诵、演唱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升华情感,如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民族英雄的敬佩、哀悼之情跟随钢琴伴奏表现作品。甚至加入各自的创造进行表演。教学效果会更突出。

八年级音乐踏雪寻梅教案篇六

《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歌颂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牧民起义,反抗王爷的英雄事迹。前我让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关于嘎达梅林的故事、蒙古风土人情、马头琴的资料,因为地域的特点,所以学生对马头琴并不陌生,这就给我上带了很多的便利。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去了解关于马头琴的故事以及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动人故事,在这一环节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了解马头琴的故事的时候,用的时间有些过长,影响了整节的进度。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音乐教学的一个主线,在这一中,我通过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故事美、情感美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这种美的气氛中去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八年级音乐踏雪寻梅教案篇七

《嘎达梅林》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内蒙民歌,整首歌曲采用了内蒙非常独特的羽调式写成,乐曲大气,情绪深沉内敛。同时这首歌曲也是一首颂歌,歌颂了内蒙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鉴于学生平时对民族音乐了解甚少,所以想借此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这节制作简单,但内容和容量都是很丰富的,上开始,没有任何的话语和开场,一段优美的马头琴版本的《嘎达梅林》就已经缓缓流进学生的耳朵和心田,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了同学的表情,学生都很投入。真是优美的音乐瞬间就可以抓住每一个人的心灵。音乐结束,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我知道学生依然还沉浸在马头琴的琴声里,稍等片刻,学生开始了简单的交流,我的问题也产生了:刚才听到的乐曲中主奏乐器是什么?这应该算是我本的导入,我认为很成功。用优美的音乐抓住学生的耳朵,所以后我越发真切的感受到选择音乐的重要性。

导入的顺利为后面的授开了个好头,接下就为大家介绍乐曲中所出现的主奏乐器马头琴,同时为大家隆重介绍了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凭借高超的演奏技艺闯进了世界音乐家梦寐以求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学生听到这些马上产生了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崇敬和期望。学生对马头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马上转入了本的重点:歌曲《嘎达梅林》,首先学唱歌曲,要求学生轻生哼唱歌曲的旋律,从自己对音乐的再创作中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和熟悉度,我觉得这很重要,当然对歌曲的学唱由于时间关系进行的比较肤浅,后我觉得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在整节的时间安排上还可以再投入一些时间,(fsir)因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比什么都的真切。

本的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欣赏几个版本的《嘎达梅林》,因为这首民歌太有特点,很多歌手都演唱,每个人的处理也都各有不同,我想通过欣赏不同处理的版本让学生更加丰富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第一个版本是腾格尔,我觉得这个版本找的非常好,他的演唱太有特点,并且采用了内蒙最原生态的演唱方法,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个版本也是颇感兴趣。说到内蒙原生态的演唱方法,我又加入了呼麦的介绍,原想通过视频介绍,但考虑到时间关系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我想这是一个很好学习实践的环节。第二位是廖昌永,华人第一男中音,我选的是他在金色大厅的演出片段,想通过他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他的成长之路让学生明白永不放弃的道理。

最后是一个电影片段,我想音乐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感受和理解,所以设计这个环节的意义也在于此。

八年级音乐踏雪寻梅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准确表达歌曲感情。

教学难点:长音的保持。

教学手段:讨论法、视唱法。

教材分析: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唱的是历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个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教学过程:

(-)欢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1、找一个学生讲述历一件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2、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二)学唱歌曲。(大屏幕显示:歌名《嘎达梅林》,背景是骑马善战)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跟琴视唱1、2段歌词。(注意长音唱够拍)

3、视唱3段,注意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

4、视唱4段,分析有几个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

5、完整演唱歌曲。

6、听录音,体会歌曲情绪。

7、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

(三)分组讨论,介绍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共分5个组,课前每个组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内容,并制作成课件)

每组派一名代表到电脑前展示课前准备的内容。

一组:内蒙古的风光片。

二组:蒙古族是怎样待客的?并表演。

三组:蒙古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四组:蒙古族的音乐(歌曲、乐曲、乐器、音乐家等)、舞蹈。(带动全班学生跳蒙族舞蹈。)

五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那达慕会等)(介绍完后,一个学生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

(四)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达梅林》吧!

(五)口风琴齐奏《嘎达梅林》。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

三、课后记:

本节课通过充分展示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歌曲的学习。

教学思路:

这使一节唱歌课,我想让学生们在一节课当中,不但学会这首歌曲,而且还要更广泛地了解蒙古族。

1.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下把学生带到蒙古草原来;

2.讲解蒙古族的特征,引出“嘎达梅林”;

3.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时的情绪;

4.顺其自然,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5.分组讨论、展示,给学生主动参与及表现自己的机会;

6.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更能很好的演唱歌曲;

7.展示器乐教学,所以让学生用口风琴吹奏这首歌曲。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