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小学数学简算反思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大全5篇)

最新小学数学简算反思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5 11:54:32 作者:笔舞 最新小学数学简算反思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数学简算反思篇一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简便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本节课我先以两组口算题为引子,即类似72—6—4和72—(6+4)的题目。口算结束后,我问:“你们喜欢算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连减的简便算法,从而导入本节新课。

2、在探究新知环节,我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问题时,让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三种解法,老师尊重学生的三种意见,让学生自己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领悟各种简便计算方法,在交流探索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也能创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一改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

3、在学习简便计算的方法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方法跟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自己解法的优点、缺点,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来认识和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但至于“怎样简便”就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为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我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就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比如有些学生会认为这种方法简便有些学生就认为不简便,很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判断,最后还多问一句:“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择优录用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思想方法,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

4、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教师既要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连减的简便运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投入知识的发现、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又要点到为止,淡化教的痕迹,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的资源影响全体,展开教学,切不可在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度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更乐于探索、善于交流、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小学数学简算反思篇二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许多,听完同事们的点评后,

一:口算材料不妥当。我设置了类似4()=56这样的题,原本是想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56可以变成4乘以几,为后面拆成乘法作铺垫用的。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发现这个材料的出示很唐突,与学习内容脱节了。现在想想,当学生做2556这样的题目时,教师给予指引,想4()=56或564=()就行了。

二:缺少最优化的意识。本节课我非常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最优的办法如何筛选缺少重视。在这个环节上,需多让学生进行评价他们中的一些方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最后需要达成共识,最优的方法是什么?并且组织全班同学多说几次,让每个人都记准确,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最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缺乏有效的'方法小结。在学生会解决几道类似这样的题目时,需要回顾解题的过程,得出有效的解题方法。本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在这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些。

四:时间安排不合理,以致后面的练习没有时间完成。

小学数学简算反思篇三

教学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生对单纯的运算定律能有个初步的理解,但是对实际计算中运算定律的运用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对这节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3.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1)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的观点;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同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简算反思篇四

一、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数学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在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时,学生对于“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较难理解。但是,由于我给学生建立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分小木棒的活动,感悟出分的两种方法,然后再探索分小木棒,让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简便计算方法。

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从动手分小木棒,自主探索分小木棒,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方法计算12÷3÷2,和12÷(3×2),列出的算式不相同,我及时把握这个契机,对第1、2种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比较,得出简便计算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出现两种算法后,我让学生把分步式列成综合算式,从而建立起这堂课的数学模型:12÷3÷2=12÷(3×2)=2为后面的变式,灵活、合理地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当我提问,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学生出现争论的情况时,我出示例3题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做数学,体会到到底哪些方法比较简便。这个念头当时我被教材所束缚了,不敢打破导学设计,而是按原来的导学设计,出示测评训练题。这样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评判的机会,如果当时把后面简便计算的练习题提上来,通过计算,孰优孰劣,一感便知。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适时地调整导学案,更好地为课堂导学服务。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懂。

小学数学简算反思篇五

整数简便运算中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通过课前让孩子回忆,复习了分别用字母怎样表示,并通过实际的题让孩子们练一练整数乘法中简便运算,但给孩子们写出两道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小数运算时,孩子们能够想到整数中25*4=100125*8=100025*8=200等经常记住的结论。

在小数中孩子们0。25遇到4也会把它结合在一起,遇到202、101也会想到用分配律计算,但是遇到0。34*0。5*0。6=时有点束手无策,只能让孩子观察末尾数字能否凑十,而且选择时还得考虑与水结合简单,所以小数中的简便方法需要练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