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孔子经典名言名句 孔子最经典的名言(大全19篇)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 孔子最经典的名言(大全19篇)

时间:2023-10-13 11:12:48 作者:HT书生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 孔子最经典的名言(大全19篇)

征文是一种通过文字对某个主题或话题进行表达和沟通的方式。写作征文时,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以下是一些具有鲜明个性和风格的征文作品,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写作思路。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一

《孔子最经典的.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二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4)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5)听其言而观其行。

6)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8)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1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三

2.每事问。——《论语·几佾》

3.因材施教。——《论语·为政》

4.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5.大言不惭。——《论语·宪问》

6.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7.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

8.不念旧恶。——《论语·公冶长》

9.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10.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四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2.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5.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6.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7.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10.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1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吮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吮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1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13.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14.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斜,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1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1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1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19.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耍孔子常以“吮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2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23.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25.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26.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27.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五

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过,则匆惮改。

18.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六

1.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2.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3.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4.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礼之用,和为贵。

1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不学礼,无以立。

23.有教无类。

2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七

2、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4、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8、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论语》

10、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论语》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八

【翻译】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做到: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翻译】孔子说:“如能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去学习《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过错了。”

三、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翻译】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翻译】孔子说:“孟之反这个人不夸耀自己,他在队伍败退时留在最后作掩护,将要退进城门时,他鞭打着马匹说:‘不是我敢于断后,是马不肯走哇。”

【翻译】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七、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八、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翻译】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十、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翻译】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十一、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十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十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十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曰:“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十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翻译】孔子说:“古时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九

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

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7、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孔子

9、“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十

2、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

3、知耻近乎勇。——孔子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5、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孔子

6、民无信不立。——孔丘

7、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孔子

8、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10、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11、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18、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2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2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2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2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27、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29、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3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3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3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35、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3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37、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3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3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4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4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4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4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46、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4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49、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50、“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论语》

5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论语》

52、与朋友交,,严而有信。——孔丘

5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5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十一

2.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3.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4.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

5.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6.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7.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8.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贷》

9.大德必得其寿。——《礼记·中庸》

10.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1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2.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13.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14.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1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6.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17.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1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19.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0.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2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22.君子以当仁不让。——《论语》

23.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24.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25.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

26.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27.惟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2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2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3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十二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0.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1.过,则匆惮改。

2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9.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1.放于利而行,多怨。

3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3.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3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3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6.礼之用,和为贵。

37.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38.有教无类。

3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0.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1.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2.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43.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4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5.巧言乱德。

4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7.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9.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50.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5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3.过,则匆惮改。

5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十三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3、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4、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5、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6、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9、不学诗,无以言。

1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十四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8、过,则匆惮改。

19、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十五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2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3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3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3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3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3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3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丘

40、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

41、知耻近乎勇。——孔子

42、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4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44、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4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48、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4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论语》

50、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论语》

51、与朋友交,严而有信。——孔丘

5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5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

5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

5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中庸》

56、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丘

57、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58、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丘

5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

60、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论语》

6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6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

6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6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6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67、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孔子

69、“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7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71、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孔子

7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73、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76、“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论语》

77、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

79、“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

80、民无信不立。——孔丘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十六

孔子说:天下的义理无穷无尽,而人的见闻十分有限,如果专门靠记问之学,不可能掌握全天下的道理。要是常常温习平日所学的知识和日常见闻,比如读过的诗、书等,听过的讲义言论,能够反复体会,牢记于心,在此基础之上,就能触类旁通,有新的体悟。就算是从前不知道的,也都会渐渐明白它的道理。这样,天下的义理就会慢慢贯通,学问也就日益充盈了。有人来请教问题,也能对答如流,对别人的疑惑,能够深入剖析而没有遗漏,做为人师也是绰绰有余了。因此,君子为学,不在于博闻强记,而在于明乎义理,反求于内心,由此举一反三,必能体悟天下之大道。

这句话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而真正理解它却是又一回事,温故是下功夫,凡事不下功夫,不可能有好的结果;知新是体悟,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世间万物也是如此,功夫下到了,早晚会有体悟;用自己的体悟来指导别人的生活,就是为师。一事通了,可以为一事之师,一切都通了,就可以为天下之师。

这句话写在为政里,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为政者不可以忽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要想知道未来的事情,从历史中往往都能找到答案。

这句出自《论语》的千古名言,我反复诵读,回味无穷。

在没接触这句话的时候我是个自作聪明的女孩,在家里不复习,只靠课堂上的40分钟来学习课文。每到测验的时候我总是靠运气,希望测验的题目我都会。有一次,恰巧碰上了一道不会的题目,老师上课时讲过,课后自己没有再复习,现在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这题是10分啊,可我全都不会。我恨不得马上回到那一课,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回家后复习。时间到了,我只好带着满腹遗憾交上了试卷。等到公布成绩那天,我真是心乱如麻,忐忑不安,“75分”。oh,no.霎那间,仿佛有一万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我真是无地自容啊,恨不得地上有个缝能钻进去躲起来,脸也羞得通红。因为我平时的考试成绩一向名列前茅,可这一下子跌入深谷,我难过极了。

后来,在我无意间翻阅《论语》时,看到了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沉思了很久,忽然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道理。

从此以后我不但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回到家还会复习今天学的内容。我把这句话写在课本的扉页上,做为警语,时刻提醒自己。学习贵在坚持,“温故而知新”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通过“温故”学到新的知识。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十七

1、正直的人是公义的。看所说的,所见的,并要思想以下的事。

2、默然而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有什么?

3、如果你不说,就不要规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4、君子同意差异,小人同意差异。

5、用它行,给它藏,只有我和你是丈夫。

6、质胜野文胜质是文质史上的温文尔雅,然后才是君子。

7、高尚的人有他自己的一切,然后他寻找所有其他人。

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

9、智慧乐水,仁爱乐山;明智的举动,仁慈的安静;音乐给智者,长寿给贤者。

10、整天群居,说话没有意义,好小智慧;多么困难!

11、持德不弘,信不笃,我们怎能拥有,我们怎能死去。

12、它知道自己有多蠢,就有多蠢。

13、很咦,我也谢绝!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梦见周公了。

14、诗,可以上升,可以看到,可以群体,可以抱怨。

15、默然而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有什么?

16、美德之道,礼貌之道,羞耻之道,尊严之道。

17、公义是君子之质,礼之举,日之行,信之达。

18、一个国家有一千英里重,一个字和一个字母就够了。

19、人不知道他儿子的恶,也不知道他枝条的'大。

20、三连,必有我严老师。选择好的,然后跟随它;选择坏的,然后改变它。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十八

1、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3、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6、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7、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8、有教无类

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9、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1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11、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1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1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7、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19、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篇十九

1、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3、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4、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5、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8、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0、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11、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6、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17、言必行,行必果,硁硁乎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8、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9、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0、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21、吾之大患为吾有身。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26、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