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孔子心得体会(实用5篇)

孔子心得体会(实用5篇)

时间:2023-10-05 18:20:27 作者:笔舞 孔子心得体会(实用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心得体会篇一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对于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有关孔子思想的讲座,讲座内容详实而且深入浅出,使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孔子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有了新的启示。以下是我从这次讲座中获得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孔子思想是一种探寻人生和道德的思想。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气质。只有自己作为一个人做到好,才有能力去管理家庭,以及治理国家。他的思想教导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这是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基础。

其次,孔子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在孔子的教育观中,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批判思维能力等。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德行的人,这种有德行的人才能成为有能力、有担当、有尊严的社会成员。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对我的个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强调人要做到知行合一,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然后真正去行动起来。在讲座中,我深刻认识到只有知识,没有行动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不断努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为我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处世之道。在他的思想中,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他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强调了个体的发展和自由。这让我明白,作为个体,我们要有个人的目标和追求,但同时也要为家庭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吸取。

最后,孔子思想中的孔子学问可见不断推陈出新,贴近时代。在现代社会中,我认为,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只要我们将孔子的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结合,我们就能够在个人发展、家庭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结起来,这次讲座使我对孔子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使我懂得了孔子思想对于我们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我会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识,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人。同时,我也会将孔子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推动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孔子心得体会篇二

范玉亭

跟着闫老师学习三天孔子教学法,虽然学习时间比较短,但是收获颇多。

闫老师给我们解释了孔子教学法就是中国文化教学法,也是圣贤教学法,闫老师也详细地解释了教育是什么,教育:开智为教,重生为育;施善长善,耐心呵护;有效有益,长期反复;向上向善,自我成长。闫老师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板块:开口,学前习,学中习,学后习。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让学生先学会开口就变得尤为重要,孔子教学法设立师生互动的开口环节,意在最大限度地调整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学前习以温习旧知识,从旧知识中引入到新知上,让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这对后进生也会有很大帮助,使课堂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学后习即布置适当作业,让学生多说,多动口来提高学生忆的能力。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学后习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这种教学方法,学后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这三天的学习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开口即学习,参与即成长。”闫老师的孔子教学法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积极学习并践行孔子教学法。

孔子心得体会篇三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论语中,修德之道无处不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为学之道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与做人,“做人”“治学”乃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虚浮而学,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孔子心得体会篇四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至今仍然在各个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阅读孔子的相关著作和资料的过程中,我对他的思想和他所代表的价值观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得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其次,孔子的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教育的立场。他相信教育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他提出了“以学习仁义而后行之”的教育宗旨,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能力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性。他还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鼓励学生勤学苦练,注重实践和应用。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鼓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强调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他主张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并进行适应性的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这给了我很多启示,使我更加开放和宽容地面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更加欣赏多元化的思想。

最后,孔子的思想还强调了领导者的重要角色和责任。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个人的言行和行为给予他人正确的引导和榜样。领导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权力和权益的获得,更应该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发展而努力。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时刻保持榜样的力量,为他人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总结而言,阅读孔子的相关著作和资料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宝贵的人类思维财富。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理解孔子的思想,继承他的精神遗产,并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观的作用。对于我个人而言,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我将更加注重道德和伦理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更加开放和包容地面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我也会时刻保持榜样的力量,为他人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我们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心得体会篇五

今晚去看了《孔子》,感觉和以前看的电影的感觉有点不一样。也许是被表演所打动?也许是被发哥所诠释的孔子内里的那种精神所触动?不知道!但是我想说,《孔子》虽说有些商业色彩,但是片子还是一部非常好的划时代的片子。

片子里所阐述和诠释的是一种很中国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这和以前那些用中国皮、外国心的香蕉影片相比,是更加让人感到亲切的。包括季氏对孔子的排挤、卫公对南子的言听计从、鲁国大难临头对孔子势力的怀念、齐国君臣面对鲁国虚假部队到来而不得已的唱双簧,都把中国人的人性弱点和价值缺失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贯穿前半部的三桓勾结,把中国官场勾结与利用、信任和背叛的精髓表现的极其到位而又毫不突出!相比于今年看的《十月围城》《阿凡达》那些用西方价值诠释故事的影片,《孔子》的很中国至少很对我的胃口。因为不管这些价值观和思想好或不好,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家园!中国自古儒道不分家,两者是相对对立而又辩证统一的。孔子和老子的对话,不仅效果做的`好,话题也选的好!对于中国人来说,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是大多数人一辈子去苦思冥想的事情。孔子和老子各自所阐述的立场,正代表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物质和人际世界的种种困惑和应对的态度。于丹教授说过:“没个中国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的,人生理想都是道家的。”此语正好可以作为这段对话的注解。

我看了点影评,有的说本片对情节把握恰到好处,有的人说前重后轻、后半段没有重点。其实我以为,要想用那一百多分钟去诠释先贤孔子充满挫折波澜和苦难的一生是比较愚蠢的!孔子生时正逢中国历史上持续最长时间战乱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时局混乱,各种故事可以说自然是光怪陆离的,你想一一把握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表现了也只会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反而找不到重点了。颜回之死可以说是本片最大的悲剧,被孔子称为第一贤人的颜回最后在冰水中冻死。这个艺术加工虽然于历史不合,但是艺术加工的正是恰到好处;为保卫在那个时代极其珍贵的书籍,颜回不顾冰冷的河水抢救书籍,他的死在悲壮中透出了一种唯美——一种精神的丰碑建立起来了!假设:孔子晚年编写《春秋》,看到那些被颜回抢救回来的宝贵书籍,又怎能不百感丛生?!影片固然有一些瑕疵和不足,有的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如将孔子儿子的名字孔鯉——拼写成了孔锂,这个错误之低级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但这个是后期制作人员、包括导演的疏忽,不能就因此而否定这个一部片子!

最后的孔子死去的安详而又从容,如同童话中的一个仙人,代表了一种中国最古老而又最高的人生境界。那种唯美而又玄妙的境界,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

最后一句话:为了中国这位大圣贤有更多的人能了解一点他的故事,请去看看他的故事吧!西方影片的画面固然漂亮,但对中国人来说——去纳鲁人的家园游历怎么能比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朝拜更重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