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2023年特色产业扶贫实例 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实用5篇)

2023年特色产业扶贫实例 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实用5篇)

时间:2023-09-25 01:04:28 作者:笔尘 2023年特色产业扶贫实例 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特色产业扶贫实例篇一

xx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xx山北坡高寒二阴山区,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全县辖10个乡镇、172个行政村,总人口24.3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6万人。据调查统计,20xx年底,全县贫困人口24333户91237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42.5%,其中沿xx山北坡的47个贫困村和沿北部荒漠戈壁滩的8个移民村共55个村13449户57952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63.5%,是该县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该片区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气候冷凉、灾害多发,群体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种养品种单一、粗放经营为主,在村庄面貌、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等各方面与川区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按照区域平衡和抓住抓重的原则,采取得力有效的举措,尽快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让该片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顺利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是xx当前面临的政治任务,也是省市各级党政组织应当给予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针对面广量大的贫困现实和片区实际,各种扶贫措施都必不可少,但要大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xx县xx山浅山区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土地面积广,有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83%的耕地为坡旱地或二阴旱地,多为黑壤灰钙土,周边草场较为宽阔。在这种气候、土地条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油料、青稞、大麦等为主的种植业和以散养游牧为主的畜牧业,在解决群众生活温饱过程中曾长期发挥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农资不断涨价,农产品价格低迷,使传统种养业效益逐年降低,导致山区与川区群众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得以辩证的思维重新审视这些条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能多”。这种冷凉气候、大面积旱地,对于传统产业是制约因素、劣势条件,但对于新兴的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草畜产业来讲,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为适地中药材、小杂粮和饲草虽然也受霜冻、干旱的影响,但相对于油料、大麦等作物,所受影响较小,尤其是根茎类药材,早晚霜冻几乎不受影响。游牧散养效益低下,但若将游牧与种草养畜、规模养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既有草场、大面积种植牧草的优势,养殖效益会明显提升。双孢菇等食用菌最适宜冷凉气候,在沿山地区大量建设食用菌大棚,与高温的南方错季生产,质优价好,效益可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特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化,从xx沿山的实际出发,发展这些新品种、新产业,不仅能将气候、土地劣势转化为优势,而且所生产的农产品在当前市场上适销对路且价格不菲,利用沿山广阔的耕地资源,只要持续扩大这些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贫困村群众收入、扭转与川区的差距就会指日可待。

摆在我们面前的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样的地,如果不突破常规,转变观念和认识,只能在原地打转。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开展全县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双联”行动进行大宣传,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村群众的思想变了,观念新了,他们对那山那地的认识深化了,“再不能等靠要指望老产业了,要找新的出路增加收入”“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化劣势为优势,将不利条件变成发展的有利条件,只有这样,山区的发展才有出路,山区的群众才能致富”干群思想的禁锢开始打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信心高涨起来。今年,南丰乡马营、胡庄、铁城等村部分群众,试验种植板蓝根、黄芪、防风、当归等中药材13个品种4600多亩,预计亩均收入将突破1000元,其中,马营村村民赵世祥种植当归、黄芪、防风等240亩,总收入34万元,纯收入20多万元。铁城村村民刘文昌种植防风15亩,总收入近3万元;村民刘伟种植防风8亩、黄芪2亩,总收入21400元,亩均超过2000元。新天镇周陆村在村南“十种九丢”的河滩地上种植“张杂谷3号”旱地谷子1030亩,今年长势良好,村里老人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庄稼,现已收割订单卖出,亩均纯收入1000多元;该镇上姚村党支部充分发动群众,细算啤酒大麦与旱地谷子的效益差距,今年拿出一半的耕地2100多亩种植谷子,亩均收入1200元以上;群众信赖党支部的决策,近期又建成蔬菜大棚82座,上姚“四化”新农村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上述群众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土地规模收益的做法,为贫困片区开拓了一条见效快、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路子,应该大力推广。在种草养畜、规模养殖方面,铁城村修建养殖小区2个,建成高标准暖棚218间,养羊1200多只,其中,村支部书记刘兴志种植白燕麦34亩,将收获的71吨干草全部用来饲养216只绵羊,今年出栏92只,总收入10万多元。六坝镇五坝村利用大量的制种玉米、萝卜等废料,动员群众投资12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暖棚猪舍36幢360间,引进品种猪210头,年出栏仔猪3000多只,育肥肉猪200多头,实现收入142万元。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创新传统产业,提升养殖效益,典型作用发挥的好。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上,原来人们认为沿山地区无啥文章可做,但下面的这几个典型,突破了常规,为贫困片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洪水镇上柴村村民张崇峰投资140多万元,搭建占地面积16亩的立体双孢菇大棚9座(种植面积2万平方米),预计年纯收入可达350多万元。顺化乡土城村、丰乐乡卧马山村、新天镇吕庄村、南古镇左卫村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沿山冷凉旱地,分别建起半地穴式食用菌大棚216座、50座、80座、120座,六月进料,八月出菇,棚均收入1万多元,大部分都实现了当年建棚、当年盈利的目标。群众丰富的实践内容,给我们上了深深的一课。这些新产品、新产业的产生、发展,使我们对xx山浅山区扶贫攻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把扶贫产业作为核心举措来抓,持之以恒、扎实工作,贫困片区一定会后来居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通过更新观念,深化认识,我们看到xx山浅山区扶贫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经过群众的自觉实践,这些适宜当地条件、符合市场需求、极具增长潜力的新产品、新产业正逐步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为了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尽快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扶贫投入为引领整合力量不断开拓扶贫产业新路子。贫困片区的扶贫攻坚、产业发展由扶贫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义不容辞,但面对量大面广的贫困现状,有限的扶贫资金力不从心,这就要求各级扶贫部门一方面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大幅度增加扶贫投入;另一方面要按照“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在省市县各自层面,尽快出台以扶贫资金为引领、整合各类涉农项目,支持扶贫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突出资金投向重点,其中的大头要尽量瞄准产业这个核心,集中力量扶持符合贫困乡村实际的新产业、新品种,改变过去为求温饱将资金投向效益低下的传统产业的做法,尽力提升贫困户的增收幅度,不断强化其“造血”的能力,从而使扶贫资金发挥出效益。

2.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重点倾力打造扶贫产业新基地。

新兴产业发展要避免零星化布局、低效益重复,就要在扶贫产业规模发展上做好做足文章。首先,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在相同条件下连片设计开发,产业基地才能上规模、上档次;其次,在发展模式上,重点采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围绕“一村(或数村)一品”“一乡一业”,着力打造适度规模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以产业兴农村,努力克服农户分散经营、产业集中度不高,从而导致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第三,在推进措施上,以土地流转为主,鼓励能人大户、中介组织、客商企业投资承包,发展新品种、新产业,贫困农户或者入股参与,或者舍大抓小,将大面积土地流出赚取稳定的温饱收益,依自己能力或搞设施大棚,或搞规模养殖,或高劳务输出,这样避免家庭有多业,一人干三样,样样低效益的传统,使家庭和人均收入倍增和翻番,从而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目的。

3.以强化金融支持为动力持续推进扶贫产业新发展。

扶贫产业发展的制约是资金问题。扶贫投入有限,贫困群众自身底子很薄,新的产业却需要大量的投入,要有效解决这个普遍性问题,就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金融支持扶贫的政策,我省扶贫办积极与各商业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建立的小额贴息贷款、互助资金等5个金融合作框架协议,为贫困地区依靠金融支持提供了优厚待遇;但作为插花片区的重点贫困县,xx县没有完全享受5个框架政策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努力争取扶贫金融政策的全面平等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担保力度,支持县内银行创新用贷机制,限度用好妇女小额贴息贷款等资金,为扶贫产业发展持续添加新活力。

4.以加强专业合作组织为保障提升扶贫产业发展水平

扶贫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的行政推动必不可少,但这种行政推动不能随产业发展一直持续下去,到了产业渐具雏形,发展步入正轨之时,政府必须抽身,要将产业经营的大部分事宜转交给专业合作组织,只有这样,新兴产业才能健康持久的发展下去。所以,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建立并逐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为关键。在扶贫工作中,要把扶持产业合作组织放在重要地位,倾注一定精力,着力做好健全完善工作,按照《专业合作组织法》理顺关系,帮他们培训人才、规范运作、健全机制,尽力解决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扶上马、送一程,倾斜投入部分资金,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基础建设,进一步创新扶贫入户资金投入方式,探索将补助到产业基地或贫困户家庭的资金,通过他们的统一经营来兑现。只要专业合作组织做强壮大了,扶贫产业就会持续稳定发展,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共同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特色产业扶贫实例篇二

按省、市调研通知要求,我将县金融扶贫“产业贷”等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县被省办确定为金融扶贫“产业贷”示范县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专题听取了县扶贫领导小组的汇报并就县级400万元风险补偿金进行了研究安排。扶贫办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进行了协商,并达成了合作意向。3月下旬,县扶贫办和县财政局主要领导和主管人员赴扶贫办专题学习金融扶贫工作。并重点学习了“产业贷”,实地参观了产业贷项目区,带回了大量资料,对“产业贷”工作开展有了基本的了解。目前,省级、县级风险补偿金已全部到位,正在等待省《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的出台,同时筛选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文件出台后迅速开展工作做准备。

1、20××年度减贫人口已落实到具体人员;做到县有减贫人员台账,乡村有减贫人员登记册;减贫户帮扶手册体现了帮扶和增收情况。

2、20××年减贫计划实施情况:20××年项目实施计划正在收集编制,因此减贫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和帮扶计划制定工作正在进行。贫困户落实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专项扶贫项目、行业扶贫项目,社会扶贫项目落实到户工作正在进行。

1、20××年项目已审批正在实施,已报账556.5万元,20××年资金项目编制工作已启动,完成收集各村上报计划。

2、集中力量解决1000个贫困村特色产业问题情况:14个村的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情况20××年度已完成,正在实施当中。14个重点村共在20××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91万元。

根据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关于加快财政扶贫资金安排和拨付使用的通知》,我县成立了专门组织,并迅速行动。对20××年以前资金由政府收回,统筹安排,重新用于我县扶贫工作;对20××年的滞留资金303.465万元,调整了项目,截至目前已发放112.825万元,还有190.64万元项目正在实施;20××年共有资金1621万元,已报账556.532万元,还有1064.468万元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特色产业扶贫实例篇三

关于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1 1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计划安排,20xx 年 2 月 2 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xxx 带领调研组赴 xxx 县 xxx 村进村入户调研产业扶贫工作,与镇村干部和扶贫专干进行了面对面交流;2 月 28 日又赴谯城区群康药业产业扶贫基地、济人药业扶贫基地、齐庄生态农庄、牛集镇蒋楼村产业扶贫基地、魏岗镇贫困户代养羊项目基地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直相关部门和谯城区政府的工作汇报。综合三县一区产业扶贫总体情况,调研组对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好产业扶贫成果,防止贫困户再返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产业扶贫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一)拓宽思路,多部门参与产业扶贫的格局初步形成。我市产业扶贫方面形成以市农委为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等多家单位相互配合、各有重点的工作格局。我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十大主导扶贫产业有特色粮油、蔬菜、中药材、林特、水果、畜禽、渔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农村电商等,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格局。2017 年新建成1949 个光伏电站并如期并网;全市约 40 万贫困人口每人建立 1 亩苗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已落实栽植苗木 25.68 万亩。130 个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56125 户贫困户从事 1 项以上特色种养业。村均产业扶贫项目 6.53 个,到户产业扶贫项目户均 2.68 个。建成扶贫工厂 29 家、扶贫基地 86 家,吸纳贫困劳动者411 人。

(二)精准施策,产业扶贫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出台政策,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县、乡、村三级政府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特色种养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财政扶贫及其他资金共同成立经济实体,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入股,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将资产、土地入股,确保多渠道增收。设立林业产业扶贫生态林补助专项资金,扶持林业产业脱贫。科学选择模式,加大林业产业扶贫力度,推广利辛县贫困户自种、自有、自贷、自用经验做法。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推动“两中心一站点”、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作。

(三)创新举措,特色扶贫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各地区依托光伏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扶贫项目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如蒙城县黎明村,种植传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因海拔低经常遭受水涝之苦,收成不好,收益不高。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之后,及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由过去的“一麦一玉米”,改为“一麦一稻”,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鼓励企业和种植合作社开展稻虾共作、西甜瓜和蔬菜种植。魏岗镇大陈村针对多数贫困户受场地、技术、家庭情况等因素限制无法养羊的现状,引导贫困户自愿将扶贫羊交由专业家庭农场代养,有效减少了贫困户的养殖风险和销售风险,同时降低了养殖场的成本,达到了合作共赢、共享收益的目的。

考核内容。各地区、各部门明确分工,层层压实责任。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同志抓落实,班子成员具体实施,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度一通报。同时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召开督查调度推进会,严格落实考核问责机制,确保产业扶贫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产业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一)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一是部分人员认识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镇村认为产业扶贫周期长、见效慢,贫困户认为不能很快得到收益,不愿发展产业扶贫。二是政策宣传效果不够理想。虽然各地各部门以及广大扶贫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各项扶贫政策,但受限于大多数贫困户知识层次较低,造成对政策的理解不深不透,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不高,在引导鼓励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二)贫困户发展产业动力不足。一是贫困户老弱病残居多,自主生产经营能力较低。二是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小农思想,安于现状。三是部分贫困户认为特色种养业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效益不能保证,担心增产不增收,特色种养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四是部分贫困户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致富无门后,回避再发展,导致贫困户自主发展难度增大。五是部分贫困户对政府、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不自谋发展思路,不主动发展产业。六是人才匮乏,缺少懂知识、懂技术、能谋发展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二是贫困户大多年老体弱,劳动效率不高,新型经营主体雇用贫困户工作的意愿不强。三是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责任履行不够到位,虽然开展了帮扶工作,但只是给予了物质帮助,在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上做的还不够。

(四)各项扶贫产业还需进一步融合拓展。尽管实施了不少产业扶贫项目,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做的还不够,还没有完全形成横向联合成网、纵向融合成链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例如,乡村电商服务网点主要为农民购买产品提供服务,与贫困村特色种养业等结合不够;乡村旅游产业不成熟,虽然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但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还不够,带动贫困户脱贫能力依然较弱。

三、产业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一)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扶贫机制。各种扶贫政策都是外在因素,只有破除贫困户“坐、等、要”的依赖思想,才能真正将外部输血变为内部造血。只有摆脱精神贫困,才能促进贫困户物质脱贫。要加大宣传引导,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提振群众精气神,避免福利陷阱。提供就业机会,以工代赈,提升贫困户参与感和获得感。发展教育,加大培训,提高贫困户知识文化水平,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加大“内提外引”力度,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吸收召回有知识、有干劲、愿意回乡创业的人才,激励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红色文化正能量,增强贫困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加大对干部的培训,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

势,引导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一镇一基地,一村一产业,一户一项目”的大产业格局。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立足实际,不盲目跟风,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要求,对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指导乡镇和村进行产业模式调整,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范围广、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状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程度等,选择相应的组织形式,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三)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围绕我市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集市场、人才、需求为一体的脱贫攻坚项目库,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支持贫困户主动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推介,促进特色种养业发展。完善配套基础施设建设,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扩大光伏发电扶贫覆盖面,提高光伏扶贫实效。支持贫困村推行林药套种,建立特色经济林基地,发展林业产业订单模式,确保贫困户稳定收益。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挖掘电商扶贫潜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种形态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力流转。继续推进“四带一自”模式,鼓励贫困群众签订合同、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配,降低风险,持续受益。

(五)完善产业奖补程序,促进产业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继续探索扶贫驿站建设与管理方式,与村级组织相结合,真正让驿站成为集就业社保、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居家服务、快递快发、创业支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场所。在符合条件前提下,简化产业奖补工作程序,用活政策,切实把产业奖补政策落到实处。

关于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 2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安排,6 月中旬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 带领市人大农业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先后赴安乡、津市、石门、澧县、桃源 5 个县市 10 个乡镇 12 个村,就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开展调研。每到一地,通过查看扶贫产业基地、走访基层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听取县乡政府工作汇报等形式,深入了解产业扶贫发展现状、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益联结等情况,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市产业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近年来,全市在产业扶贫工作上转变思路、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创新模式,有效促进了扶贫产业稳步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较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不断”:

利用优美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全村 133 户 439 人全部脱贫,成为了全省乡村旅游脱贫的样板示范村。

2 2、帮扶模式不断创新。积极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就业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全市形成了多种可学可推的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有:一是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石门土鸡”养殖产业项目由湘佳牧业公司牵头,吸纳财政专项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 3991 万元在贫困村建场办基地,29 个贫困村年均分红 4 万元以上、773 个贫困户年均增收 2500 元以上。二是企业+村级组织+贫困户。临澧县久丰村由村集体和企业联合种植油茶 2200 亩,产业经营利润按贫困户 28%、村集体 2%、企业 70%进行分配。三是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安乡县富民水稻专业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保底回收协议,指导陈家嘴镇四分局村 250 户贫困户种植优质稻,去年贫困户户均增收 2246 元。

3 3、政策扶持不断加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各区县(市)均设立了扶贫产业专项资金,石门县每年为每个村安排专项产业发展资金 30 万元;临澧县去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 6151 万元,实施产业项目 189 个。二是加强金融支持。到今年 6 月底,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16.5 亿元,帮助 4.8 万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覆盖了全市 42.2%的贫困户。三是实行技术帮扶。近两年全市共组织专家在贫困村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258 期,参培人员 2 万多人。今年全市实行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为 396 个贫困村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 638 人,为 1036 个非贫困村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 1247 人。四是开展消费扶贫。通过举办 “柑橘节”“蔬菜节”“龙虾节”、组织 “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品牌推介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等活动,积极扩大全市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产业扶贫上力度较大、亮点较多,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确保贫困对象长期稳定依靠产业增收脱贫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问题是“四不”:

1 1、利益联结不紧。一是产业项目不优导致联结不紧。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市场竞争力弱、赢利能力低,导致带动帮扶贫困户的能力弱、实力小。二是经营主体意愿不高导致联结不紧。现行产业扶贫政策没有充分调动产业经营主体的帮扶积极性,如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模式中,前五年经营主体无论盈亏,每年须支付投资资金或股金的 8%或 10%,五年之后采取股份合作帮扶方式,实行同股同权同利、风险共担,经营主体责任大、付出多,却没有多少想头。甚至还有个别入股分红项目存在约定分红比例较高、难以维持的问题。三是利益分配单一导致联结不紧。有的地方产业扶贫实行单一的固定利息式分红方式,或者简单分发扶贫猪苗、鸡鸭苗等实物,或者只有土地流转租金,贫困户没有深度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难以长期稳定地获得收益。四是监督机制不全导致联结不紧。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合作的过程中,协议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特别是村集体、贫困户的收益如何保障,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2 2、内生动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地方抓产业扶贫的信心不足,认为扶贫产业培育时间长、见效慢,而且还面临产销市场、自然灾害等多重风险挑战,发展扶贫产业存在畏难情绪。另一方面,部分贫困户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生产经营能力低,自主发展难度大,安于现状,担心发展不起来,还有极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主动发展产业的热情不高。

3 3、带动能力不强。一方面,部分地方扶贫产业谋划不够,存在规划参差不齐、产业同质重复、产业链条不长等问题。另一方面,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多数抗风险能力差,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手段较为单一。比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多以流转贫困户土地和临时用工为主,真正以入股分红和吸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贫困群体大多年老体弱,劳动效率不高,新型经营主体雇用贫困人口工作的意愿不强。

4 4、融合步伐不快。尽管这些年全市实施了不少产业扶贫项目,但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做的不够,还没有形成横向联合成网、纵向融合成链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方面,潜力挖掘不够。比如,农家乐多以餐饮经营为主,对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带动不足,对加工包装的土特产销售带动不足;农村电商多以工业品下行为主,对农产品加工销售带动不足,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带动不足,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扶贫扶长远,长远在产业。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的首要之举。产业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大事,但也是一件难事,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地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为此,我们提出四点建议:

将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头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要防止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堆砌贫困人口几乎难以受益的“盆景”式产业。二是撬动金融参与。深入推进金融资源、金融手段注入产业扶贫全过程,促进扶贫小额信贷、惠农担、财银保等金融产品健康发展。特别是鼓励商业保险进入脱贫攻坚领域,积极开展对贫困对象农业产业受灾受损保险业务,切实防止脱贫户因灾返贫、贫困户因灾收入锐减。三是抓好项目支持。加大贫困县乡村的交通、水利、光纤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产业扶贫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四是促进融合发展。对生态环境好、资源优势好的贫困村,要因地制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产业)、富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高效品牌农业。如澧县王家厂镇引进能人创办涔河庄园,融合民俗文化展示、乡村旅游立体发展,带动周边 3 个自然村贫困人口脱贫。同时,要加快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大力推广农超、农校、农社、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扩大产业扶贫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

2 2、加强利益联结。深入研究各类帮扶模式特点,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扶贫对象和帮扶主体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一是加强以订单收购为主要特征的合同式利益联结,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保护价托底收购并进行加工和销售,从而使贫困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如临澧县万福村依托后盾单位,采取订单式发展烟叶产业带动整村脱贫。二是加强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式利益联结,龙头企业或合作社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等,实现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在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分工合作。三是加强以在企业或合作社务工为主要特征的劳务式利益联结,把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产业链条中,贫困户成为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员工,获得工资收入。

四是加强以要素入股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式利益联结,贫困户以资金、土地、产品等要素入股,由纯粹的农业生产者变为投资者,不仅获得生产环节利润,还作为股东分享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利润等。

3 3、加强带动能力。一是稳步推进园区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带动、股份合作、资产托管等一批产业扶贫模式,探索推进“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增收脱贫新模式。二是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责任感,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贤能人到贫困村兴业创业、发展基地。如西湖管理区引进本地能人魏仲珊创办德人牧业,建立特色牧业小镇,带动当地农民脱贫。市县两级都要确定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农村电商,按其扶贫成效的大小,由财政给予相应补助奖励。对违约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三是抓好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重点建好产业发展项目库,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提高项目带动效应。

4 4、加强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一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将其作为产业扶贫重点对象,加强培训引导,鼓励支持其掌握 1 门以上就业技能,形成 1 个以上产业增收。二是针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尽可能纳入到产业扶贫政策中来,帮助其实现自力更生。对已脱贫的原贫困户,要继续给予产业帮扶,确保稳定脱贫。三是支持基层组织特别是贫困村村支两委,积极开展“三变”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路径,盘活集体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壮大集体经济,把贫困户纳入集体经济保障范围,以产业扶贫的显著成效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县扶贫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产业调研报告

党建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渔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特色产业扶贫实例篇四

一、西部地区人才现状

(一)缺乏高层次人才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创业环境差劣。几十年来,西部地区的人们喜欢强调客观自然环境的差劣,而很少谈人才创业环境差劣。而实际上,人才是靠创造一个良好的机制和环境自动集聚起来的。人才着重的是创业环境,西部地区的人才每年往东部跑的多达数十万人,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

(二)科技人员分配机制平衡有余,竞争不足。

西部地区不论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工资结构基本一致,工资水平大体持平。由于分配机制毫无竞争性,且实际收入低,极大地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令本地人才看了心冷,外地人才望而生畏。

二、解决办法与建议

(一)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

把科技人才放在“本”的位置上,就必须更新观念,切实改变重自然资源开发,轻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倾向,正确认识人才是开发潜力最大并对其它资源起支配作用的资源,强化人才意识,明确人才是促进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就是要在西部地区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发人才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整个社会羡慕知识分子,而不是羡慕大款、羡慕明星。只有打破官本位,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知识分子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人才外流和返流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

(二)、发展高新技术,吸引高质量人才,培养培训高新科技人才。

西部人才开发,既要立足于当前,更要放眼未来,突出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操作性。要吸引科技人才就必须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抓好科技人才资源地域布局,要有超前意识和全局观念,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二是根据西部各省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抓好科技人才资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合理布局;三是的抓好科技人才资源的结构调整,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调余补缺,缓解人才需求急中之急;四是抓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和人才资源配置,重点培养培训在职人员和造就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提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挖掘人才价值,激励人才机制。

要以灵活的机制激励科技人才。应采取以下五项措施:一是以业绩为上,不论资排辈,大胆起用有突出成绩,敢于挑大梁的`青年科技人才;二是以竞争为准则,能上能下,采用竞争型的岗位职能工资制,工资与学历、资历基本脱钩,而与岗位业绩、效益紧密联系;三是以有功必赏、实施重奖的人才管理理念,使科技人才趋之不回的发挥才干,让大西北成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首选之地;四是以真对实学为主,职称为辅,实行“评聘分开”,解决长期以来职称与工资等待遇挂钩过紧的问题;五是要树立让科技人员先富起来的观念,以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构筑灵活、宽松的环境,便利人才的引进和流动。

特色产业扶贫实例篇五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泸西县青禾村特色产业培植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旧城镇青禾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镇新农队办的要求,我先后深入各村小组,围绕特色产业培植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旧城镇青禾村(含青禾、大矣白、大白乐、小白乐四个村小组)地处旧城镇腹地,有国土面积14。7平方公里,海拔1815—1861米,年平均气温14℃,东邻金马镇新安村委会,西接秧田坝村委会小矣白,南联旧城村委会,北接松鹤、三河两委村委,三(河)舞(街)公路和石泸二级公路贯穿全境。xx年,全村有农户1957,耕地面积5691亩,其中,水田2284亩、旱地3407亩;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171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427亩,粮食总产量3314吨;主要畜禽存栏2411头、牛1669头、羊2572只、家禽191342只,农村经济总收入4639万元。农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仍占十分重要的位置。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利用传统种养习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民收入增长,是青禾村农业发展的根本取向。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xx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1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青禾自然鼻尖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显著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又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青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土质特性、气候特征,本着“产量高、品质优、特色强”的产业定位原则,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农户、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花卉产业初具规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发展户玫瑰鲜切花种植户,种植面积多的达亩,少的也有亩,产品畅销昆明呈贡斗南。

二是畜禽产业初见成效。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养殖场为代表的大型养殖场4家,发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禽产业。

三是经果产业起步良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青禾村大力发菜了水果等经济林木,高原梨、红梨、杨梅、葡萄。

四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青禾村充分发挥石泸二级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创下了较好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全村的粮油产业、劳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少品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是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是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