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调研产业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的工作调研报告(通用5篇)

调研产业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的工作调研报告(通用5篇)

时间:2023-09-29 05:11:42 作者:琴心月 调研产业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的工作调研报告(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调研产业扶贫项目篇一

以新课程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语文课标;紧紧抓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一中心,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全体语文教师专业化素质;努力开创语文教研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岔沟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1 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2 进行校本课题的研究,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开展观摩课,研究科,汇报课,评优课等活动;

5 利用本校各种信息,丰富教研资源。

(一)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实践探索

1、加强语文课标的学习。

2、全体语文教师继续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学习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走进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3、结合本校实际,立足于校本教研,摸索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的学习。

(二)提高教师素质

1 教师按要求上好校内公开课。努力钻研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策略,锤炼内功,发展自我。

2、以课题带教研,继续加强教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老师的教研能力。

3、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 、

4、制定教师讲课教学发展跟踪记录记录表,跟踪记录教师每次讲课的优缺点,以及每次讲课的进步之处,年终总结的时候,对比一下有点增加了多少,缺点减少了多少。

5、鼓励教师把日常的教学经验、教学感悟加以梳理,对自己的进步进行客观的审视。

(三)抓好常规管理,提高教研质量

1、加强教研、备课、听课、评课、作业、辅导的检查管理。

2、全体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学习、交流、备课及评课等活动。

3、继续抓好课堂常规教学,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要认真备好课,提高备课质量。

4、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记录在案。制定统一表格。

5、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支教老师对本校语文教师进行阶段性培训。

6、课堂上关注学困生,努力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扎实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

7、全体语文教师继续积极参加研讨交流活动。

(四)开展学科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活动。

1 第一周——第五周 教师自学课标并写心得体会 flash课件制作培训。

2 第六周 王帅英语文校内公开课。

3 第七周 李宏伟数学校内公开课。

4 第八周 徐蕾语文校内公开课。

5 第九周 崔丽红英语校内公开课。

6 第十周 李雪静科学校内公开课。

7第十一周 准备中心校评优课

8 第十二周 准备中心校评优课

9 第十三周 崔玉数学校内公开课

7 第十四周 王帅英数学校内公开课

8 第十五周 李宏伟复习课公开课

9 第十六周 徐蕾数学校内公开课

10第十七周 教研活动总结

(注:如果遇到中心校举行活动,校内公开课延迟。)

本学年教研活动的课题: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交易你活动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语文课标的学习以及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展开校内公开课活动并进行讨论研究。

第三阶段:年终教研活动总结及心得体会。

时间安排:周二集体备课

周四教研组活动。

调研产业扶贫项目篇二

按省、市调研通知要求,我将县金融扶贫

“产业贷”等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县被省办确定为金融扶贫

400

万元风险补偿金进行了研究安排。扶贫办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进行了协商,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3

月下旬,县扶贫办和县财政局主要领导和主管人员赴扶贫办专题学习金融扶贫工作。并重点学习了“产业贷”,实地参观了产业贷项目区,带回了大量资料,对“产业贷”工作开展有了基本的了解。目前,省级、县级风险补偿金已全部到位,正在等待省《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的出台,同时筛选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文件出台后迅速开展工作做准备。

1

2014

年度减贫人口已落实到具体人员;做到县有减贫人员台账,乡村有减贫人员登记册;减贫户帮扶手册体现了帮扶和增收情况。

2

2015

年减贫计划实施情况:

2015

年项目实施计划正在收集编制,因此减贫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和帮扶计划制定工作正在进行。贫困户落实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专项扶贫项目、行业扶贫项目,社会扶贫项目落实到户工作正在进行。

1

2014

年项目已审批正在实施,已报账

556.5

万元,

2015

年资金项目编制工作已启动,完成收集各村上报计划。

2

、集中力量解决

1000

个贫困村特色产业问题情况:

14

个村的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情况

2014

年度已完成,正在实施当中。

14

个重点村共在

2014

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

491

万元。

2012

年以前资金由政府收回,统筹安排,重新用于我县扶贫工作;对

2013

年的滞留资金

303.465

万元,调整了项目,截至目前已发放

112.825

万元,还有

190.64

万元项目正在实施;

2014

年共有资金

1621

万元,已报账

556.532

万元,还有

1064.468

万元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调研产业扶贫项目篇三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20xx年是郧县建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的主题活动年、完成“三个确保”的关键年,又是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年。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来,县扶贫办组织专班,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实施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中之重,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郧县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突出农民增收核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2019年全县“果菜药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到67.87万亩。其中已启动的105个重点扶贫村突破16万亩,人平达1.3亩,其中柑桔8万亩、木瓜4万亩、桑园1.5万亩、蔬菜1.2万亩、中药村0.8万亩、茶叶0.5万亩;养殖小区11个,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做法是: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尽快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全县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进行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果菜药桑畜”等特色产业,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发展畜禽养殖等特色经济板块。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蔬菜带的产业格局。。

产业扶贫,资金是关键。郧县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林业、移民和畜牧等各类资金,集中捆绑、倾斜使用,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启动实施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其中安排到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至少40%用于产业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全部扶持。2019年郧县被列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和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等3个村开展了村民生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把互助资金项目的投向全部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又缺资金的难题,真正使致富产业扶贫到户。如:黄土梁村贫困户尚智云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养殖1000余只鸡,9月底全部出售,还清借款后,三个月内净赚1500余元。三是小额信贷重点扶持。把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投向重点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重点村推进到哪里,贴息贷款就安排到哪里,有效缓解了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产业建设的步伐。2019年度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2万元(贷款金额640万元),共发展产业基地9600亩,发展牲畜1万多头、家禽8000多只。四是帮扶资金集中扶持。将中直、省市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近500万元,2019年中国恒天集团帮扶郧县200万元,繁育经果林种苗100余万株,全部用于重点村产业发展。五是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由县产业办牵头把产业化扶贫与退耕还林、库区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产业村和木瓜重点村。

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郧县多方促动,让农民尽快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拉动。首先,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对白泉酒业、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郧县南化红酒厂等10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壮大块头,加强与基地联结,增强了拉动能力。其次,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带产业。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类典型带动。通过提高品质、择优发展,以优质品种推进重点村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在重点村创办柑桔高产高效示范园样板、畜禽养殖小区样板等产业示范样板20余个、2万余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小区特种养殖;同时,加强产业村典型和产业典型户的培养,为后来启动的重点村树榜样。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发展产业难度较大。郧县建立一名县领导带一个扶贫工作队帮一个重点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以“择贫而扶,极贫重扶”为宗旨,帮助贫困户发展高效经济林(园)或找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从贫困户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上全程服务,切实把扶贫到户的机制落实到实处。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是实施产业扶贫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郧县十分重视致富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致富产业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优先安排,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产业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注重产业建设的建园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围绕致富产业基地建设,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培训,实现户平拥有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种的优良化。在重点村培育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实现了产品升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农民和企业、生产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及农民和农民之间构架了桥梁,起到了连接和粘合作用。全县打破传统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的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不断培育和引导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城关镇黄土梁村把扶贫互助合作社与桑蚕协会有机结合,形成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拉动机制,全力发展桑蚕产业,仅两年时间就发展胡桑1000余亩;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探索出“支部+协会”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村种植桑树20万株,年养蚕1500余张,产值达60多万元,年收入过8000元的养蚕大户达30余家。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约该县产业化发展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11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产业发展多由政府包办代替,企业自建基地意识不强。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盲目、被动地应对市场,很容易出现生产环节快速发展,产品销售环节过剩或短缺的现象,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农民增收显得十分脆弱。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扶贫部门对接不紧,由于银根紧缩和贷款联带责任等原因,金融部门门槛高,贫困户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由于贫困村和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扶贫资金大部分投在基础设施上,投到产业发展上较少,尽管全县启动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可以缓解部分农户生产发展困难,但覆盖面太窄,目前只有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三个村。另外,由于农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属高投入、低产出、见效慢的产业,社会帮扶资金往往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产出利润相对高,见效比较快的行业,加上政策引导还未完全到位,导致社会帮扶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仍不键全,已建立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高档次农产品集聚较少,农民市场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家庭式”营销模式根深蒂固,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虽然有些乡镇村建立了中介组织,但与千家万户联系不紧,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为了完成“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该县今年明年将启动实施83个重点村(20xx年41个,2019年42个),全县扶贫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全县要强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活力,真正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逐年增加产业化扶贫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实现基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在城乡郊区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继续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二是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柑桔、茶叶、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短抓烟叶、蔬菜、畜禽养殖等,,使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汇聚成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五通”工程,继续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四是继续巩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互助资金项目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新模式,是解决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办好试点的同时要加强巩固提高。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重点。一是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资源开发上项目,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力争一年扶持2-3个龙头企业,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客商到郧县投资兴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创办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想方设法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走“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一是深入推广科技。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农广校为核心、以乡镇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训农户2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终把依靠科技攻关、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一是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领导。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扶贫企业,帮助指导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坚持部门帮扶制度,发改局、财政、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务,积极为扶贫企业找信息、选项目;加大对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培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各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各科室对“”以来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原有各项扶贫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扶贫思路、探索扶贫途径、创新扶贫机制,围绕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以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通过扶持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对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实施产业化扶贫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新纲要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新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为前提。新纲要明确把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2019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从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

2、实施产业扶贫,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为目标,既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手段,更是党委、政府关心“三农”最现实最具体的体现。

3、实施产业扶贫,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按照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全州还有贫困人口72.24万人,有低于785元深度贫困人口11.56万人。加快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目前,我州产业扶贫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基础项目上,包括三七、辣椒、草果、咖啡、香蕉、八角、茶叶、甘蔗、蔬菜、马铃薯、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畜牧业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扶持和发展,这些产业正在由“散、乱、小、低效”向“集中、有序、规模、高效”转变。

“”期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州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的“五化”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山区围绕“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产业;半山区加强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粮、畜及经济林果发展;坝区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发展精品农业;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热区产业和边境贸易、生态旅游等产业。围绕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以来,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6.79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861万元,上海对口帮扶产业资金3585万元,易地扶贫产业资金799.35万元,信贷扶贫项目资金1229.8万元,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资金15.39亿元,互助资金1500万元。在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县为单位连片开发项目中用20—30%的资金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了三七、辣椒、蔬菜、草果、咖啡、香蕉、甘蔗、木漆、剑麻、水果、茶叶、木本油料和母猪、肉牛、山羊、蛋鸡等一批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项目。到目前,基地建设步伐加大,截止2019年,全州三七在地种植面积16.06万亩,累计总产值达166.57亿元;辣椒种植面积145万亩,预计产值达23.2亿元;茶叶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产值达4.56亿元;核桃种植191.99万亩,产量200万公斤,产值2.64亿元;油茶种植156.89万亩,产量937.5万公斤,产值7.1亿元。存栏生猪、大牲畜、出羊和家禽分别达356.79万头、149.86万头、39.99万只和1246.9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6.12%、4.25%、5.21%、5.77%。出栏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达507.86万头、56.12万头、40.60万只和1694.96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11.04%、4.25%、15.77%、7.61%。2019年畜牧业产值达6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25.76%,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696.7元,比上年同期增31.48%,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全面发展,全州有重点龙头企业72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26户、州级65户,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4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7个。形成了特安呐、苗乡三七系列产品;一吃福、彝品香等辣椒系列产品;凯鑫企业生产的源升茶叶系列产品;丰林花生油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和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促进了贫困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一是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投量不足,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整村推进项目村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仅为财政投入资金15万元的10%,产业发展资金偏少。每年的互助资金投量仅为100万元,仅仅只能安排10个项目村,而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每年只安排1600万元左右,每年每县(市)只能实施2~3个产业项目。产业资金安排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需要矛盾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受益的农户相对较少,带动和辐射的面不大。

二是群众认识有偏差,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在整村推进项目中,个别村对基础设施比较重视,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不够清晰,加之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虽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经营粗放,科技运用率低,产业开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色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发,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

三是产业化水平依然十分滞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带动面小,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突出。

四是产业项目周期长,扶贫效益难以显现。产业扶贫项目投向重点大多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

紧紧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以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出特色产业培植,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提升扶贫开发工作层次,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力争到2019年,全州实施6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开展1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实现扶贫对象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疗、有产业。到2020年,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1、加强领导,做大产业。要发展产业,要明确抓领导,领导抓。要成立产业化扶贫发展领导小组,实行领导亲自抓产业,挂钩产业,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强化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要抓住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土地闲置新特点,引导群众招商引资,发展规模种养殖业。要加大政策宣传,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引导群众发展种草养畜,发展优质水果、木本油料等,增加群众收入。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大规划,在各县(市)选择交通、区位、资源、合作基础良好的乡(镇)、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做到实施一个整村推进项目,着力培植一项支柱产业,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结合全州“”加快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互助资金、信贷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优势,加快贫困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要抓好能人带动。由于贫困群众市场意识、创业意识淡薄,难以形成闯市场合力,所以要培养一批能人来推动。

3、立足资源,科学规划。产业扶贫怎么抓,首先要有思路,有规划。要做好规划就是要围绕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把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县(市)已实施或正在组织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村、整乡推进试点、边境地区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产业项目等各类项目,结合实际,遵循群众意愿,认真进行产业规划。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备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不断强化项目储备。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依据片区规划及国家和省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抓紧编制完成好我州8县(市)的县级产业规划(2019~2019年)报省审定,并提前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各县(市)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1~2个增收项目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龙头企业参与的种、养、加项目,作为县级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扶持做强做大,做出成效。

5、注重整合,加大投入。建议州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加大资金监管,确保发挥效益。要积极整合财政、扶贫、发改、农、林部门及金融机构资金,合力扶持产业做大。鼓励民间企业投入产业发展。各县、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批复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9~2020年)》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6、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各类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实用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创业兴业,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调研产业扶贫项目篇四

关于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1 1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计划安排,20xx 年 2 月 2 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xxx 带领调研组赴 xxx 县 xxx 村进村入户调研产业扶贫工作,与镇村干部和扶贫专干进行了面对面交流;2 月 28 日又赴谯城区群康药业产业扶贫基地、济人药业扶贫基地、齐庄生态农庄、牛集镇蒋楼村产业扶贫基地、魏岗镇贫困户代养羊项目基地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直相关部门和谯城区政府的工作汇报。综合三县一区产业扶贫总体情况,调研组对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好产业扶贫成果,防止贫困户再返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产业扶贫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一)拓宽思路,多部门参与产业扶贫的格局初步形成。我市产业扶贫方面形成以市农委为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等多家单位相互配合、各有重点的工作格局。我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十大主导扶贫产业有特色粮油、蔬菜、中药材、林特、水果、畜禽、渔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农村电商等,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格局。2017 年新建成1949 个光伏电站并如期并网;全市约 40 万贫困人口每人建立 1 亩苗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已落实栽植苗木 25.68 万亩。130 个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56125 户贫困户从事 1 项以上特色种养业。村均产业扶贫项目 6.53 个,到户产业扶贫项目户均 2.68 个。建成扶贫工厂 29 家、扶贫基地 86 家,吸纳贫困劳动者411 人。

(二)精准施策,产业扶贫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出台政策,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县、乡、村三级政府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特色种养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财政扶贫及其他资金共同成立经济实体,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入股,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将资产、土地入股,确保多渠道增收。设立林业产业扶贫生态林补助专项资金,扶持林业产业脱贫。科学选择模式,加大林业产业扶贫力度,推广利辛县贫困户自种、自有、自贷、自用经验做法。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推动“两中心一站点”、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作。

(三)创新举措,特色扶贫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各地区依托光伏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扶贫项目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如蒙城县黎明村,种植传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因海拔低经常遭受水涝之苦,收成不好,收益不高。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之后,及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由过去的“一麦一玉米”,改为“一麦一稻”,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鼓励企业和种植合作社开展稻虾共作、西甜瓜和蔬菜种植。魏岗镇大陈村针对多数贫困户受场地、技术、家庭情况等因素限制无法养羊的现状,引导贫困户自愿将扶贫羊交由专业家庭农场代养,有效减少了贫困户的养殖风险和销售风险,同时降低了养殖场的成本,达到了合作共赢、共享收益的目的。

考核内容。各地区、各部门明确分工,层层压实责任。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同志抓落实,班子成员具体实施,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度一通报。同时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召开督查调度推进会,严格落实考核问责机制,确保产业扶贫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产业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一)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一是部分人员认识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镇村认为产业扶贫周期长、见效慢,贫困户认为不能很快得到收益,不愿发展产业扶贫。二是政策宣传效果不够理想。虽然各地各部门以及广大扶贫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各项扶贫政策,但受限于大多数贫困户知识层次较低,造成对政策的理解不深不透,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不高,在引导鼓励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二)贫困户发展产业动力不足。一是贫困户老弱病残居多,自主生产经营能力较低。二是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小农思想,安于现状。三是部分贫困户认为特色种养业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效益不能保证,担心增产不增收,特色种养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四是部分贫困户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致富无门后,回避再发展,导致贫困户自主发展难度增大。五是部分贫困户对政府、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不自谋发展思路,不主动发展产业。六是人才匮乏,缺少懂知识、懂技术、能谋发展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二是贫困户大多年老体弱,劳动效率不高,新型经营主体雇用贫困户工作的意愿不强。三是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责任履行不够到位,虽然开展了帮扶工作,但只是给予了物质帮助,在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上做的还不够。

(四)各项扶贫产业还需进一步融合拓展。尽管实施了不少产业扶贫项目,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做的还不够,还没有完全形成横向联合成网、纵向融合成链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例如,乡村电商服务网点主要为农民购买产品提供服务,与贫困村特色种养业等结合不够;乡村旅游产业不成熟,虽然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但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还不够,带动贫困户脱贫能力依然较弱。

三、产业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一)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扶贫机制。各种扶贫政策都是外在因素,只有破除贫困户“坐、等、要”的依赖思想,才能真正将外部输血变为内部造血。只有摆脱精神贫困,才能促进贫困户物质脱贫。要加大宣传引导,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提振群众精气神,避免福利陷阱。提供就业机会,以工代赈,提升贫困户参与感和获得感。发展教育,加大培训,提高贫困户知识文化水平,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加大“内提外引”力度,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吸收召回有知识、有干劲、愿意回乡创业的人才,激励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红色文化正能量,增强贫困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加大对干部的培训,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

势,引导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一镇一基地,一村一产业,一户一项目”的大产业格局。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立足实际,不盲目跟风,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要求,对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指导乡镇和村进行产业模式调整,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范围广、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状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程度等,选择相应的组织形式,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三)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围绕我市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集市场、人才、需求为一体的脱贫攻坚项目库,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支持贫困户主动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推介,促进特色种养业发展。完善配套基础施设建设,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扩大光伏发电扶贫覆盖面,提高光伏扶贫实效。支持贫困村推行林药套种,建立特色经济林基地,发展林业产业订单模式,确保贫困户稳定收益。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挖掘电商扶贫潜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种形态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力流转。继续推进“四带一自”模式,鼓励贫困群众签订合同、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配,降低风险,持续受益。

(五)完善产业奖补程序,促进产业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继续探索扶贫驿站建设与管理方式,与村级组织相结合,真正让驿站成为集就业社保、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居家服务、快递快发、创业支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场所。在符合条件前提下,简化产业奖补工作程序,用活政策,切实把产业奖补政策落到实处。

关于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 2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安排,6 月中旬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 带领市人大农业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先后赴安乡、津市、石门、澧县、桃源 5 个县市 10 个乡镇 12 个村,就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开展调研。每到一地,通过查看扶贫产业基地、走访基层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听取县乡政府工作汇报等形式,深入了解产业扶贫发展现状、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益联结等情况,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市产业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近年来,全市在产业扶贫工作上转变思路、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创新模式,有效促进了扶贫产业稳步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较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不断”:

利用优美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全村 133 户 439 人全部脱贫,成为了全省乡村旅游脱贫的样板示范村。

2 2、帮扶模式不断创新。积极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就业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全市形成了多种可学可推的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有:一是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石门土鸡”养殖产业项目由湘佳牧业公司牵头,吸纳财政专项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 3991 万元在贫困村建场办基地,29 个贫困村年均分红 4 万元以上、773 个贫困户年均增收 2500 元以上。二是企业+村级组织+贫困户。临澧县久丰村由村集体和企业联合种植油茶 2200 亩,产业经营利润按贫困户 28%、村集体 2%、企业 70%进行分配。三是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安乡县富民水稻专业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保底回收协议,指导陈家嘴镇四分局村 250 户贫困户种植优质稻,去年贫困户户均增收 2246 元。

3 3、政策扶持不断加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各区县(市)均设立了扶贫产业专项资金,石门县每年为每个村安排专项产业发展资金 30 万元;临澧县去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 6151 万元,实施产业项目 189 个。二是加强金融支持。到今年 6 月底,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16.5 亿元,帮助 4.8 万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覆盖了全市 42.2%的贫困户。三是实行技术帮扶。近两年全市共组织专家在贫困村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258 期,参培人员 2 万多人。今年全市实行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为 396 个贫困村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 638 人,为 1036 个非贫困村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 1247 人。四是开展消费扶贫。通过举办 “柑橘节”“蔬菜节”“龙虾节”、组织 “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品牌推介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等活动,积极扩大全市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产业扶贫上力度较大、亮点较多,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确保贫困对象长期稳定依靠产业增收脱贫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问题是“四不”:

1 1、利益联结不紧。一是产业项目不优导致联结不紧。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市场竞争力弱、赢利能力低,导致带动帮扶贫困户的能力弱、实力小。二是经营主体意愿不高导致联结不紧。现行产业扶贫政策没有充分调动产业经营主体的帮扶积极性,如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模式中,前五年经营主体无论盈亏,每年须支付投资资金或股金的 8%或 10%,五年之后采取股份合作帮扶方式,实行同股同权同利、风险共担,经营主体责任大、付出多,却没有多少想头。甚至还有个别入股分红项目存在约定分红比例较高、难以维持的问题。三是利益分配单一导致联结不紧。有的地方产业扶贫实行单一的固定利息式分红方式,或者简单分发扶贫猪苗、鸡鸭苗等实物,或者只有土地流转租金,贫困户没有深度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难以长期稳定地获得收益。四是监督机制不全导致联结不紧。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合作的过程中,协议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特别是村集体、贫困户的收益如何保障,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2 2、内生动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地方抓产业扶贫的信心不足,认为扶贫产业培育时间长、见效慢,而且还面临产销市场、自然灾害等多重风险挑战,发展扶贫产业存在畏难情绪。另一方面,部分贫困户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生产经营能力低,自主发展难度大,安于现状,担心发展不起来,还有极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主动发展产业的热情不高。

3 3、带动能力不强。一方面,部分地方扶贫产业谋划不够,存在规划参差不齐、产业同质重复、产业链条不长等问题。另一方面,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多数抗风险能力差,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手段较为单一。比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多以流转贫困户土地和临时用工为主,真正以入股分红和吸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贫困群体大多年老体弱,劳动效率不高,新型经营主体雇用贫困人口工作的意愿不强。

4 4、融合步伐不快。尽管这些年全市实施了不少产业扶贫项目,但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做的不够,还没有形成横向联合成网、纵向融合成链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方面,潜力挖掘不够。比如,农家乐多以餐饮经营为主,对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带动不足,对加工包装的土特产销售带动不足;农村电商多以工业品下行为主,对农产品加工销售带动不足,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带动不足,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扶贫扶长远,长远在产业。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的首要之举。产业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大事,但也是一件难事,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地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为此,我们提出四点建议:

将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头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要防止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堆砌贫困人口几乎难以受益的“盆景”式产业。二是撬动金融参与。深入推进金融资源、金融手段注入产业扶贫全过程,促进扶贫小额信贷、惠农担、财银保等金融产品健康发展。特别是鼓励商业保险进入脱贫攻坚领域,积极开展对贫困对象农业产业受灾受损保险业务,切实防止脱贫户因灾返贫、贫困户因灾收入锐减。三是抓好项目支持。加大贫困县乡村的交通、水利、光纤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产业扶贫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四是促进融合发展。对生态环境好、资源优势好的贫困村,要因地制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产业)、富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高效品牌农业。如澧县王家厂镇引进能人创办涔河庄园,融合民俗文化展示、乡村旅游立体发展,带动周边 3 个自然村贫困人口脱贫。同时,要加快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大力推广农超、农校、农社、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扩大产业扶贫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

2 2、加强利益联结。深入研究各类帮扶模式特点,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扶贫对象和帮扶主体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一是加强以订单收购为主要特征的合同式利益联结,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保护价托底收购并进行加工和销售,从而使贫困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如临澧县万福村依托后盾单位,采取订单式发展烟叶产业带动整村脱贫。二是加强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式利益联结,龙头企业或合作社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等,实现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在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分工合作。三是加强以在企业或合作社务工为主要特征的劳务式利益联结,把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产业链条中,贫困户成为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员工,获得工资收入。

四是加强以要素入股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式利益联结,贫困户以资金、土地、产品等要素入股,由纯粹的农业生产者变为投资者,不仅获得生产环节利润,还作为股东分享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利润等。

3 3、加强带动能力。一是稳步推进园区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带动、股份合作、资产托管等一批产业扶贫模式,探索推进“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增收脱贫新模式。二是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责任感,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贤能人到贫困村兴业创业、发展基地。如西湖管理区引进本地能人魏仲珊创办德人牧业,建立特色牧业小镇,带动当地农民脱贫。市县两级都要确定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农村电商,按其扶贫成效的大小,由财政给予相应补助奖励。对违约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三是抓好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重点建好产业发展项目库,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提高项目带动效应。

4 4、加强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一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将其作为产业扶贫重点对象,加强培训引导,鼓励支持其掌握 1 门以上就业技能,形成 1 个以上产业增收。二是针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尽可能纳入到产业扶贫政策中来,帮助其实现自力更生。对已脱贫的原贫困户,要继续给予产业帮扶,确保稳定脱贫。三是支持基层组织特别是贫困村村支两委,积极开展“三变”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路径,盘活集体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壮大集体经济,把贫困户纳入集体经济保障范围,以产业扶贫的显著成效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县扶贫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产业调研报告

党建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渔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调研产业扶贫项目篇五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关于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培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各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各科室对“”以来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原有各项扶贫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扶贫思路、探索扶贫途径、创新扶贫机制,围绕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以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通过扶持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对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实施产业化扶贫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新纲要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新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为前提。新纲要明确把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2019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从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

2、实施产业扶贫,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为目标,既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手段,更是党委、政府关心“三农”最现实最具体的体现。

3、实施产业扶贫,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按照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全州还有贫困人口72.24万人,有低于785元深度贫困人口11.56万人。加快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目前,我州产业扶贫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基础项目上,包括三七、辣椒、草果、咖啡、香蕉、八角、茶叶、甘蔗、蔬菜、马铃薯、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畜牧业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扶持和发展,这些产业正在由“散、乱、小、低效”向“集中、有序、规模、高效”转变。

“”期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州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的“五化”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山区围绕“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产业;半山区加强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粮、畜及经济林果发展;坝区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发展精品农业;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热区产业和边境贸易、生态旅游等产业。围绕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以来,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6.79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861万元,上海对口帮扶产业资金3585万元,易地扶贫产业资金799.35万元,信贷扶贫项目资金1229.8万元,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资金15.39亿元,互助资金1500万元。在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县为单位连片开发项目中用20—30%的资金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了三七、辣椒、蔬菜、草果、咖啡、香蕉、甘蔗、木漆、剑麻、水果、茶叶、木本油料和母猪、肉牛、山羊、蛋鸡等一批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项目。到目前,基地建设步伐加大,截止2019年,全州三七在地种植面积16.06万亩,累计总产值达166.57亿元;辣椒种植面积145万亩,预计产值达23.2亿元;茶叶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产值达4.56亿元;核桃种植191.99万亩,产量200万公斤,产值2.64亿元;油茶种植156.89万亩,产量937.5万公斤,产值7.1亿元。存栏生猪、大牲畜、出羊和家禽分别达356.79万头、149.86万头、39.99万只和1246.9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6.12%、4.25%、5.21%、5.77%。出栏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达507.86万头、56.12万头、40.60万只和1694.96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11.04%、4.25%、15.77%、7.61%。2019年畜牧业产值达6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25.76%,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696.7元,比上年同期增31.48%,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全面发展,全州有重点龙头企业72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26户、州级65户,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4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7个。形成了特安呐、苗乡三七系列产品;一吃福、彝品香等辣椒系列产品;凯鑫企业生产的源升茶叶系列产品;丰林花生油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和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促进了贫困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一是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投量不足,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整村推进项目村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仅为财政投入资金15万元的10%,产业发展资金偏少。每年的互助资金投量仅为100万元,仅仅只能安排10个项目村,而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每年只安排1600万元左右,每年每县(市)只能实施2~3个产业项目。产业资金安排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需要矛盾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受益的农户相对较少,带动和辐射的面不大。

二是群众认识有偏差,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在整村推进项目中,个别村对基础设施比较重视,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不够清晰,加之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虽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经营粗放,科技运用率低,产业开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色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发,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

三是产业化水平依然十分滞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带动面小,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突出。

四是产业项目周期长,扶贫效益难以显现。产业扶贫项目投向重点大多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

紧紧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以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出特色产业培植,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提升扶贫开发工作层次,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力争到2019年,全州实施6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开展1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实现扶贫对象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疗、有产业。到2020年,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1、加强领导,做大产业。要发展产业,要明确抓领导,领导抓。要成立产业化扶贫发展领导小组,实行领导亲自抓产业,挂钩产业,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强化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要抓住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土地闲置新特点,引导群众招商引资,发展规模种养殖业。要加大政策宣传,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引导群众发展种草养畜,发展优质水果、木本油料等,增加群众收入。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大规划,在各县(市)选择交通、区位、资源、合作基础良好的乡(镇)、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做到实施一个整村推进项目,着力培植一项支柱产业,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结合全州“”加快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互助资金、信贷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优势,加快贫困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要抓好能人带动。由于贫困群众市场意识、创业意识淡薄,难以形成闯市场合力,所以要培养一批能人来推动。

3、立足资源,科学规划。产业扶贫怎么抓,首先要有思路,有规划。要做好规划就是要围绕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把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县(市)已实施或正在组织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村、整乡推进试点、边境地区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产业项目等各类项目,结合实际,遵循群众意愿,认真进行产业规划。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备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不断强化项目储备。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依据片区规划及国家和省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抓紧编制完成好我州8县(市)的县级产业规划(2019~2019年)报省审定,并提前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各县(市)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1~2个增收项目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龙头企业参与的种、养、加项目,作为县级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扶持做强做大,做出成效。

5、注重整合,加大投入。建议州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加大资金监管,确保发挥效益。要积极整合财政、扶贫、发改、农、林部门及金融机构资金,合力扶持产业做大。鼓励民间企业投入产业发展。各县、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批复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9~2020年)》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6、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各类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实用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创业兴业,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20xx年是郧县建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的主题活动年、完成“三个确保”的关键年,又是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年。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来,县扶贫办组织专班,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实施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中之重,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郧县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突出农民增收核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2019年全县“果菜药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到67.87万亩。其中已启动的105个重点扶贫村突破16万亩,人平达1.3亩,其中柑桔8万亩、木瓜4万亩、桑园1.5万亩、蔬菜1.2万亩、中药村0.8万亩、茶叶0.5万亩;养殖小区11个,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做法是: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尽快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全县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进行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果菜药桑畜”等特色产业,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发展畜禽养殖等特色经济板块。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蔬菜带的产业格局。。

产业扶贫,资金是关键。郧县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林业、移民和畜牧等各类资金,集中捆绑、倾斜使用,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启动实施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其中安排到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至少40%用于产业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全部扶持。2019年郧县被列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和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等3个村开展了村民生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把互助资金项目的投向全部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又缺资金的难题,真正使致富产业扶贫到户。如:黄土梁村贫困户尚智云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养殖1000余只鸡,9月底全部出售,还清借款后,三个月内净赚1500余元。三是小额信贷重点扶持。把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投向重点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重点村推进到哪里,贴息贷款就安排到哪里,有效缓解了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产业建设的步伐。2019年度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2万元(贷款金额640万元),共发展产业基地9600亩,发展牲畜1万多头、家禽8000多只。四是帮扶资金集中扶持。将中直、省市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近500万元,2019年中国恒天集团帮扶郧县200万元,繁育经果林种苗100余万株,全部用于重点村产业发展。五是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由县产业办牵头把产业化扶贫与退耕还林、库区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产业村和木瓜重点村。

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郧县多方促动,让农民尽快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拉动。首先,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对白泉酒业、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郧县南化红酒厂等10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壮大块头,加强与基地联结,增强了拉动能力。其次,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带产业。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类典型带动。通过提高品质、择优发展,以优质品种推进重点村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在重点村创办柑桔高产高效示范园样板、畜禽养殖小区样板等产业示范样板20余个、2万余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小区特种养殖;同时,加强产业村典型和产业典型户的培养,为后来启动的重点村树榜样。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发展产业难度较大。郧县建立一名县领导带一个扶贫工作队帮一个重点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以“择贫而扶,极贫重扶”为宗旨,帮助贫困户发展高效经济林(园)或找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从贫困户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上全程服务,切实把扶贫到户的机制落实到实处。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是实施产业扶贫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郧县十分重视致富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致富产业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优先安排,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产业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注重产业建设的建园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围绕致富产业基地建设,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培训,实现户平拥有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种的优良化。在重点村培育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实现了产品升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农民和企业、生产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及农民和农民之间构架了桥梁,起到了连接和粘合作用。全县打破传统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的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不断培育和引导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城关镇黄土梁村把扶贫互助合作社与桑蚕协会有机结合,形成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拉动机制,全力发展桑蚕产业,仅两年时间就发展胡桑1000余亩;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探索出“支部+协会”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村种植桑树20万株,年养蚕1500余张,产值达60多万元,年收入过8000元的养蚕大户达30余家。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约该县产业化发展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11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产业发展多由政府包办代替,企业自建基地意识不强。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盲目、被动地应对市场,很容易出现生产环节快速发展,产品销售环节过剩或短缺的现象,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农民增收显得十分脆弱。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扶贫部门对接不紧,由于银根紧缩和贷款联带责任等原因,金融部门门槛高,贫困户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由于贫困村和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扶贫资金大部分投在基础设施上,投到产业发展上较少,尽管全县启动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可以缓解部分农户生产发展困难,但覆盖面太窄,目前只有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三个村。另外,由于农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属高投入、低产出、见效慢的产业,社会帮扶资金往往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产出利润相对高,见效比较快的行业,加上政策引导还未完全到位,导致社会帮扶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仍不键全,已建立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高档次农产品集聚较少,农民市场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家庭式”营销模式根深蒂固,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虽然有些乡镇村建立了中介组织,但与千家万户联系不紧,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为了完成“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该县今年明年将启动实施83个重点村(20xx年41个,2019年42个),全县扶贫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全县要强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活力,真正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逐年增加产业化扶贫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实现基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在城乡郊区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继续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二是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柑桔、茶叶、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短抓烟叶、蔬菜、畜禽养殖等,,使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汇聚成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五通”工程,继续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四是继续巩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互助资金项目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新模式,是解决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办好试点的同时要加强巩固提高。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重点。一是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资源开发上项目,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力争一年扶持2-3个龙头企业,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客商到郧县投资兴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创办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想方设法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走“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一是深入推广科技。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农广校为核心、以乡镇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训农户2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终把依靠科技攻关、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五)要整合力量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领导。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扶贫企业,帮助指导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坚持部门帮扶制度,发改局、财政、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务,积极为扶贫企业找信息、选项目;加大对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相关范文推荐
  • 09-29 邀请专家讲座的函 邀请学校邀请函(实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 09-29 交通安全的保证书 交通安全保证书(优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
  • 09-29 避险演练方案(优秀5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
  • 09-29 2023年会计毕设心得体会 会计心得体会(模板6篇)
    在撰写心得体会时,个人需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体详细地描述所经历的事物,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我们如何才能
  • 09-29 劳动合同法心得体会(精选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
  • 09-29 车辆碰撞赔偿协议 事故赔偿简单协议书(实用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 09-29 最新万能检讨书(通用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 09-29 支部季度工作汇报材料(优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 09-29 2023年评职称思想工作总结 评建筑中级职称思想工作总结(实用5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
  • 09-29 银行工作人员的自我评价(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