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最新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模板5篇)

最新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02:35:44 作者:字海 最新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篇一

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从原本的没有氧气、没有生物,逐渐演化出原始海洋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地球上开始有了丰富多彩的物种与生命。人,是地球生物中最具智慧的存在。在现在的考古发现中,广为人知的较早的人类祖先是320万年前南非古猿lucy,其脑容量只有400ml,我们现在则达到了1300ml以上,虽然能够直立行走,或许已经能够使用简单工具,但生存依旧是早期人类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

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加速了人类进化的速度。和漫长的46亿年时间相比,这几百万年来,人类的进化速度可谓飞速。和其他物种相比,人类社会明显拥有更多更复杂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工具的使用和文明的发展相互促进,人类社会的进化在工业革命之后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速度,不同的社会之间也逐渐出现分化。从纵向的角度来说,以中国为例,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奴隶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期。而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以当今世界为例,欧洲北美地区普遍要比非洲、南美和亚洲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上要高得多。从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等多种维度,我们都可以去尝试来解释这种差异。然而,《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则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

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上次冰川期结束后的13000年间,世界上的某些地区发展成为使用金属工具的有文字的工业社会,另一些地区则仍然保留这使用石器的狩猎采集社会。”这种不同地区的社会分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文明之间是存在冲突的,一种文明对待另外一种异己的文明,似乎总是有一种毁灭和吞噬的倾向。正如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他们的工业文明,他们需要攫取更多的财富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原始的资本。贾雷德・戴蒙德在前言中用非常生动的故事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归结起来,这个问题就是:为何原本来自于同一个祖先的人类,逐渐出现了不平等?进一步,贾雷德问到:为什么财富和权力分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而不是其它方式呢?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杀害、征服或者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历史为何呈现出它当前的这种模式。

贾雷德试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和许多人类学家一样,他不只注意到了文明存在的差异,更想深刻探讨形成这种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人类社会在近几百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加剧,自相残杀,伤亡也更为惨重,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很有必要。

形成这种非常普遍的历史模式的因素有很多,许多人类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采用环境决定论的角度,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前世今生,并解释了世界何以如此参差。从贾雷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最早的人类活动或许可以追溯到700万年前的非洲,之后,非洲大陆上的人类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人类大约100万年前达到了亚洲,50万年前到达了欧洲,之后继续扩张,在距今1~3万年左右,人类通过亚洲东北部向美洲大陆扩张,通过亚洲南部向大洋洲扩张,终于在世界6个事宜人类生存的大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回顾这漫长的人类“扩张史”中,《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以生物进化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角度考察了动植物驯化问题、粮食生产问题以及大地理问题;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技术、文明等巨大差异。如贾雷德所论述的,不同地区的野生动物物种种类以及植物品种,使得一些特定的地区有了粮食剩余和粮食贮藏,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的规模且人口稠密定居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作为一种智慧型生物,人类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聚集在一起,却能产生可怕的力量。这些形成固定的大规模聚落的社会里的人类对改造世界的技术掌握随着人类社会代际的累加不断加强,发明出了枪炮、钢刀、远洋船只,并有了自己的行政组织和语言文字。

而另一方面,那些并未获得大量经过驯化的动植物物种的地区,则很难形成上述的具有强组织性的人类社会组织。他们依靠少数野生物种生存,由于地理环境原因,容易产生流行疾病,形成大规模的人口变得艰难。同为人类,他们也掌握了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简单的弓箭,还有代步的骏马,但这些与那些技术与社会组织发育更为成熟的社会相比,则显得不堪一击。远洋船只让那些技术更为强大的文明能够突破其原本的生存空间,向更为广阔的世界空间进发;枪炮、钢铁则让他们拥有了更为强大的战斗力。西方人或许没有忘记大航海时代,欧洲文明的辉煌鼎盛;但对于那些被奴役、被支配、被侵略的地区的人来说,那段历史确实一段不愿想起的恐惧。

贾雷德的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却努力尝试跳出西方决定论的思想约束,而是选择了考古学、地理学、演化生物学和地理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思考方式,大胆地对人类社会不平等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考察,并进行了非常翔实且令人信服的论证。这在众多的文化相关研究视角中显得尤为可贵,并呈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有一个章节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论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依旧存在的文明。贾雷德看到了这一现象。他认为,中国人的原始祖先们驯化动植物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以及中国拥有南北两个粮食生产中心,中国的地理和生物学上的条件确实是事宜人类生存的地方。通过对中国各地语言系统的研究,他发现整个中国的语言种类相比世界其他各地要少得多,这里面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中国早早的就实现了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此后,尽管经过朝代更迭、皇权变更,中国在形式上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尽管语言、外貌、血统特征区分明显,但他们又遵循同一套官话体系和政治体制。对于中国,贾雷德进一步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原本强大的中国却在近代失去了这种领先优势呢?贾雷德认为,这也跟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相关,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来自中央的一个决定或许便能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而中国,正好是在整个世界快速发展的时期,选择了一种退避策略。我们说“成也萧何败萧何”,确实是有几分道理的。这样的一种观点论述非常新鲜,但又不得不承认,它是具有说服力的。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并不期许自己去做那个入侵者和扩张者,我们依旧维持着自己平和稳健的作风;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却也必须要获得不被他人侵略的保护自己的力量。中国现在的崛起与强大,同样也是依靠于整个民族的统一和国家政治经济方面决策的民主性与正确性。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说,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发展成为现今的模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累积的过程。46一年,300万年,5000年……个人在这些漫长的历史中,真的'微如尘埃。但正是我们这数不清的尘埃一起,依靠我们生存的环境,才创造了今天的世界。在这进程中,人类本身生物性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生来平等,任何中心论或者是种族歧视,都显得可笑起来。环境作为一种终极因素,决定了人类文明和技术的差异,这种观点虽然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这其中所包含平等的观念,也正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著作的魅力所在。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篇二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第一次发表小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并且借此获得了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在小说内通过生物,地理,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仔细探究了人类社会文明于历史的发展走向并且揭发了现今社会动态的根本缘由。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军会如此简单的占领美洲?为什么欧洲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能够超前于别的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不平等?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从人类最原始的时候开始通过生物及地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谓的“西方优势”。

作者在小说中强调了欧亚大陆所拥有的优势―多种类的植物以及可驯服的动物,以及这些优势对古代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社会渐渐开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发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许多。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地理分割,使得欧洲的政权极度分散化,这样使其文化发展变得更加自由。

相较而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平坦,政权集中,统治者更倾向于闭关锁国,导致了行为思想的发展缓慢。在小说被发表之前,社会普遍认为是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差异与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论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这本书的发表改变了世界对历史与社会的简介。

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抛开历史中具有误导性的原因,去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据这本书的总结,我在读完以后经常会把地理及生物的结论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试图去推断现代社会以后的走向。

在阅读完一本长达五百页的逻辑推断以后,我学会了如果有效的在平时讨论中使用证据和推理,在生活琐碎的阅读―新闻,报纸,小说,课本―中找到异曲同工的地方,以及有效的分解一件复杂的时间从而找到造成事物的起因。这些生活中的智慧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意识到了单单一本书带有的内涵和能造成影响的能力。正如林语堂所说,看书就像是吃饭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爱,也会从不同食物中得到不同的营养。

的确,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不但在品尝的时候觉得味道鲜美,喝完过了很久也依然回味无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篇三

闲扯,七月份过得很快,一方面在忙着离职,忙着和小恶魔回老家玩,忙着参加同学的婚礼,然后却没有时间完成七月份本该完成的任务,无法医治的拖延癌。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我在2016年就知道的一本书,但是由于拖延癌的病症一直没有阅读一直到今年的六、七月份才读完。很幸运今年终于读完了,对于有些书越早读完对自己帮助越大。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主要是讲解了人类文明的整理演进,很详细的阐述了人类文明从非洲诞生然后演化成目前的这个现状的原因,对于书中的讲解的原因对于我来真的是脑洞大开,一方面是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些问题,二方面是我缺乏这种很系统的从各个方面来思考问题的习惯或者能力,以至于当别人问我问题时总是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思考回答问题,所以对于我这个缺乏天赋的人来说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的阅读别人的成果,不断的总结,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全书主要围绕着一个问题而展开,“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统治全球,而不是人类的摇篮非洲或者是幅员辽阔的美洲。”当看到这个问题是我感觉有点耳目一新,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这种情况呢?非洲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如果从时间的纬度来说,非洲那边是人类的最发达的地方呀,总不至于是现在地球上最贫穷的地方吧?黑人难道比黄种人、白种人智商会偏低?从现在的目前黑人在各个领域所取得成就很明显这个观点也站不住脚。如下是我对作者对于这个问题解释很浅显的总结。

人类是大概起源非洲,因为那是地球处于冰川时代,那时的海平面远远的低于现在的海平面,从而人类从非洲在几十万年的时间不断迁徙到各个不同的地方。按理来说既然人类都起源于非洲,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从平均智力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但为什么会造成千差万别的情况呢?主要是由于各个地理环境造成的。非洲大陆物产丰盛,对于早期人类来说主要捕获其他猎物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对于迁徙到中亚地方的地方由于相比非洲大草原纬度比较高,一方面猎物相比非洲偏少,且其他可食用植物也偏少,从而使早期的人类慢慢的掌握了训化植动物的方法(注意,训化植物并不是当时局部地方所特有,其他地方也能独立的发展训化植物的方法),由于训化植动物的不断地发展、演进,逐渐的形成了只要少量的农民养活多人,以致有部分的早期人类从简单的耕作种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发明创作,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归根结底,农业的发展人类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为什么最终统治全球的是欧亚大陆而不是非洲或者美洲、欧洲土著呢?作者主要是从地理环境来解释,非洲是一个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且中间隔着难以跨越的撒哈拉沙漠,而南北美洲相对于非洲南北轴线更长,中间隔着难以逾越的安第斯山脉,至于澳洲只是大海中一个孤岛,而欧亚大陆主要轴线是东西方向,且中间东西方没有特别大的天然屏障。由于纬度跨越过大且由于自然上的固有屏障,造成人类文明的交流特别困难,一方面表现在作物上的传播,由于温度相差太大动植物难以适应,二方面由于自然鸿沟的存在造成人类文明的传播所需要的时间特别的漫长。而亚欧大陆却具有天然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宜各种不同动植物的生长,总体纬度都差不多,并且纬度处于适合,再加上畅通无阻的地理环境,文明的碰撞变得更加的便捷,量变最终导致质变,当非洲还是一个个小部落时,欧亚大陆已经诞生的超大型的国家政权。欧亚大陆大陆存在种类繁多的动物,并且很多动物已经被训化成人类不可获取的“伙伴”,为欧亚人提供蓄力以及乳肉类制品,人类和动物的朝夕相处,病菌不断的“交流”,从而造成两者的免疫能力不断地提高(抗体的形成)。而美洲相对于欧亚大陆则完全不同,动物种类很少,没有欧亚大陆得天独厚的环境。当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时,造成欧亚大陆的疾病传播到远远没有做好准备的美洲,造成大类的美洲人死于欧亚人携带的疾病。

对于“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统治全球,而不是人类的摇篮非洲或者是幅员辽阔的美洲。”这个问题上面比较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达尔文所总结的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就是地理环境选择的结果。但为什么是欧洲人而不是曾经创造丰硕灿烂文化的中国人或者印度人?从整个中华历史来说,中华文化慢慢的从弱小慢慢的走向强大然后一直徘徊不前的情况,但皇权却从散沙般走向空前的强化。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国家为了维护统一统治的需要,会采取“愚民”或者抑制思想产生的政策,并且可能会摒弃一些先进的技术(从火药是中国发明出来,后面发展情况就可以得知),而欧洲由于地理屏障的存在,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一个国家新的思想产生以致生产力大大的提高而另外一个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也会采用这个思想,所以从整理上来说不会抑制思想的产生,从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中西方科学技术方面差距会越来越大。虽然欧洲历史上也存在很多次几乎快统一欧洲的情况,例如希特勒、亚历山大,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文明究竟是伟人创造还是渺小的小人物呢?我觉得文明终究是小人物诞生的,大人物只是对文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很多伟人例如牛顿,爱因斯坦貌似是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果,但终究是站在了由很多渺小的小人物组成的巨人肩膀上,正由于他们的小小进步造成了最终的一大步。但历史具有太多的偶然性,据说希特勒在一次车祸中只差一点点就丧生,如果希特勒在那次事故中死亡了,那是不是不会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呢?但可以确认的是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最终还是会诞生的,只是那是时间的问题。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篇四

贾雷德・戴蒙德首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有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几岁时,他的职业发展到鸟类学和生态学,并在新几内亚地和周边岛屿长期进行科学考察。现在,他的专业是环境史,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地理学教授。

其实,我觉着作者都不用发力,就轻松的对自己平时工作和经历的做个总结和感想,加上本来就是学文学的,写出的书偶然也必然畅销了而已。如果作者能够写本自传之类的应该也能畅销。

全书讲的不是某一个观点,而是一系列的关于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部分地区的人类能先获得先进的技术的思考、推理,然后上升到哲学细想层面更多的思考。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篇五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历史留下的总会让人深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欢迎阅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的话,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成就了这一代雄图霸主。

历史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他只是一个知识体系,面对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也一样,它讲述了一段段为我们所熟知或不熟知的史实。

然而,在贾雷德•戴蒙德的笔下,这些史实被重新解读,重新组合,带领读者演绎出一段关于人类社会所以然的思维历程。

这是一本历史纵深感很强的书,作者的目光匆匆扫过13000年的历史星空,满天的繁星似乎并没有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的心中存着一个思考已久的疑惑,他要在星空找到那条不为人知的线索。

人类的历史从700万年前起步,经历了漫长的个体、氏族、部落、酋长制的发展,终于在公元前37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国家,再经过漫长的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同化与被同化……人类社会渐渐走向了今天——这个貌似我们都很熟悉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耶利的问题”(即“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欧美人把持着世界的霸权,而不是印第安人或者非洲人?”)始终困扰着我们,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戴蒙德提出的答案是“环境的因素使然,而非各大洲居民的种族差异”——这是一个与种族主义观点相对立的解释,也许这是对的,也许用戴蒙德笔下的另一个概念来概括这个终极的原因更为准确些,这个概念是“历史的过程”。

社会之所以成为呈现在我们眼中的今天的社会,其原因必然是很复杂的,以至于用任何单一的尺度去考量这一问题都必将走进死胡同,碰壁,而不是走出迷宫。

枪炮、病菌与钢铁,乃至文字、天气甚或某一个小人物的一次偶然,都可能会导致历史的重大转向,如果不是那位司机很偶然的一次错误转弯,费迪南大公就不会遇刺于1914年6月28日的那个时刻,尸横遍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许就不会发生或者至少会晚一些发生。

这并不是说戴蒙德的历史追溯就因此而丧失价值,他的视野不同,他的目光在历史的夜空中动则数千年的跨越,这样的跨度不是任何一个个人可以影响的,有记载的人类历史毕竟太短了。

在戴蒙德的笔下,也许“枪炮”所指明的是一条政治的线索,“病菌”所暗合的是一条传播的线索,而“钢铁”则意味着技术的线索。

很显然,率先掌握枪炮武器的、最先适应了病菌的、最早能够熟练生产钢铁的群族将更具有竞争力,更可能,事实上也是这样,征服、吞并、同化其他的群族。

但思想的脉络总是这样,它会追根溯源,穷根究底——新的问题接着出现,为什么是“这些”群族率先拥有了枪炮、适应了病菌、打造了钢铁?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暗指了“耶利的问题”,它追问的就是关于人类社会之所以然的终极答案。

很显然,要拥有或适应枪炮、病菌和钢铁,首先客观条件必须允许,率先打造出钢铁的群组的生活区域附近必定要有铁矿,不具矿脉的地区不可能在意念中打造出坚刚利铁来,而率先适应病菌的种群必然是率先接近动物的种群(因为充分的科学事实表明,传染疾病从动物身上变异而来,传染给人,然后才在人类群体中传播),最初拥有枪炮的群族的首要前提则很难追索,虽然理论上来讲,这些群族首先必须拥有制造枪炮的原材料,但这个前提在历史的脉络中显得基本毫无价值,因为在枪炮制造出来的时刻,钢铁和炼铁的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传播了。

再接着追索,那么具有铁矿的地区有很多,为什么不是大家一起造出钢铁,而是屈指可数的那些地区呢?还有,世界上动物有很多,为什么是那些地区率先接近并饲养了动物,而不是其他地区呢?这一系列问题,似乎开始慢慢地将答案向一个狭小的甬道中挤——许多可能的原因一一被局限在甬道内,突围而出的是粮食——这颗看似不甚起眼,在今天似乎司空见惯的星星,在戴蒙德的眼中成了历史的夜空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目光追索着这一点星光,穿越13000年的暗夜履行,直到今天。

粮食的驯化是人类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粮食生产是最初的农民在田园周边定居,开始春种秋收而不在逐水草而居。

定居使得妇女不再需要用乳汁哺育幼童直到他的肠胃机能可以适应由渔猎而来的食物,也就是说,妇女的受孕频率开始因受孕周期的缩短而提高,这一变化使得定居的这一个人群人口数量加速增长,而定居使得定居点附近的人口密度增长,由此反馈回粮食生产的信息开始成为“粮食不够吃”了,“需要”是发明之母——这样,就促进定居的农民扩大耕地面积,提高耕种技术,开始集约生产——以满足定居人口对食物的需要。

钢铁最为倚重技术,最初可能是偶然发现的,但当最早发现的人意识到这个东西比石器要锋利耐用的时候,作为一种技术,钢铁生产在那些富含铁矿的田园附近开始了。

饲养动物,必然是在人类定居之后的事情,而且一定是最早出现在定居点的附近,因为渔猎群族是不会赶着家畜四处捕猎野兽的,病菌的产生最初在定居点,而定居的前提是粮食生产,为此病菌产生的终极因素也是粮食。

枪炮还是比较特殊,但很明显,作为一种复杂的组合工具,同其他复杂的技术一样,不可能同钢铁一样是偶然发现的,它的发明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这意味着,当枪炮出现之前,某一群族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闲散人口——这些闲散人员才有可能有闲暇去发明枪炮这样复杂的家伙。

我们已经意识到枪炮所指乃是政治,政治的出现是在社会出现阶级分化时出现的,它意味着一个大的人口集合,彼此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和靠个体无法有效调节的矛盾,于是几乎是自然而然,国家机器以及一系列的政治体系开始形成,以至于形成今天的这个政治局面,但其前提,我们看到,依然是首先有了粮食生产所致的定居。

我们开始追索粮食的来历,为什么是某些地区形成了粮食生产,而另外一些甚至于直到今天还停留在渔猎社会呢?是地理的原因?大概是这样的,将有很多的因素可以说明这一点,粮食的传播脉络在人类发展史上也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依然是在亚欧大陆,在古老的新月沃地和古老而现代的中国附近,而新月沃地和中国则有充分的考古发现证明是最早的粮食生产中心,因为他们的.地理多样性和气候的适宜性。

北美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中心,在这个论断中似乎是个例外,但不要忘了,200多年前,是欧洲人的殖民形成了现在的北美。

粮食生产促使了定居的形成,定居的扩大又逐渐发展了技术和政治体系。

国家的发展史,是一部征战不休的历史——这是出于对资源的强烈需求。

漫长的历史周期过去,历史的脉络延展到今天,而当下的一切在我们的眼中似乎都理所当然。

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价值乃在于告诉我们从何而来,这条脉络的走向是怎样的,那么聪明的人将能够顺着这条脉络去猜测(也许仅仅就是猜测而已)明天将会走向何处去。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古话——实用,是能够传承到今的中国古话最大的价值。

粮食与政治,沿着悠久的历史长河漂流至今天,纠葛不断,打理不清——毕竟粮食是人民生存的最底层需求,而一切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则在这个层级结构中高高在上。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人民一旦吃不饱肚子了,天下就会大乱,大乱之后,,貌似全新的生产体系和分配体系确立,人们再无衣食之忧的朝代大治——大乱大治,大治大乱,一乱一治,不乱不治似乎已成为中国封建政治的传统。

今天,封建时代一去不返,今日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十分睿智的选择和决策。

今天,我们在政府的决策中看到了更多的未雨绸缪的行为,我以为这就是长治久安。

我们还是回到粮食这个话题,这必将是一个具有永恒的历史沉重感的话题。

世界上最早的两大粮食生产中心,新月沃地已经名存实亡——过度的开垦放牧沉重打击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古老的新月沃地成了今天沙漠化、半沙漠化、干草原和盐碱地。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

另一个粮食生产中心,是我们中国,情况似乎也不容乐观——城市化的进程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过度的砍伐和放牧,使得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日益加快。

目前,我国沙漠和沙化土地的总面积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每年还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一年等于损失一个大县的面积。

这无疑是一个更令人痛心的事实。

任其发展么?显然不行,新月沃地的例子和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史实活生生地摆在那里。

今天,我们还生活在有水喝,有田种,有饭吃的状态下,工业文明成果也蒸蒸日上,但无疑,在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致命危机。

明人朱伯庐在家训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是至理名言,于个体于国家于民族皆同此理。

前天听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听到“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的决策和战略部署,感到了无端的激动。

毋庸置疑,这是一位负责人的领导人的态度,是一届负责任的政府的执政方针,体现了政府的长远目光和坚定决心。

未雨而绸缪,这是政府的鲜明态度。

作为个体的人,我想,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态度和行为。

任何的产品取得,无疑都意味着其背后对环境的索取和对生态的破坏,节俭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任何的浪费都无异于自虐和自杀。

我们对生命充满了热爱,为此,我们更应该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我们不妨去长江看看,去黄淮看看,去北方感受感受沙尘,去西部体会体会干渴……生态是脆弱的,我们也同样是脆弱的。

粮食生产是脆弱的,我们对粮食的需求却不因为这脆弱而变得更少,所以,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很多,最易于做到的,也许,是从节约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开始。

生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我们能静下心来阅读好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充斥身边的都是各类培训教材,成功学,速食小说,娱乐八卦……某一天,在一门课作业的要求下,我捧起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书,我很快迷上了这位作者,之后不久又读完了他的另两本著作《崩溃 : 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和《第三种黑猩猩 : 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这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早年从事鸟类学研究,晚年时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而担心,于是写下了上面这三部著作。

“人”的问题,令人着迷,同时也因其复杂性而使许多学者望而祛步。

戴蒙德以其动物学家的视角,客观的为我们展现了我们身上的动物印记;人类的历史——人类世界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以及未来世界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我们如何从古代人类社会的兴衰成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等诸多深刻而迷人的问题。

这三部著作语言生动幽默、真知灼见,特别是《崩溃》一书中总结的我们为什么会犯错误,以及如何避免犯错误的方法论几乎对任何人适用,我觉得很值得向所有渴望了解自己的读者推荐该系列丛书。

《第三种黑猩猩 》一书中作者主要从我们的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出发,回顾了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女性的隐性排卵、绝经、人类在灵长类中怪异的生殖器尺寸、人种、滥用化学品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在动物学家的眼里却是如此怪异!很有可能正是这些在动物中不常见的特征最终使我们脱颖而出,成为今天地球的主宰。

反倒是我们自诩为人类独有的语言,艺术、农业等特质其实在动物界早有先例,只是因为我们很难理解动物的信号系统,才成了人类妄自尊大的理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动物的情感生活语言系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人和动物之间并无鸿沟——借用作者的话:人类不过是另一种大型哺乳类罢了!此外,本书中作者还对衰老和死亡以及地外生命等有趣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作者的主要观点是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纵观人类历史:白人征服了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非洲班图人取代了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以及南岛人的扩张等人类历史上的征服与反征服事件并不像种族主义者声称的那样是优等民族对劣等民族的取代,各地的人种在智力体力上并无差别,造成今天世界格局的主要原因乃是各地居民祖先占有的自然资源所致。

为什么最早的农业发生在新月沃地?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驾船来征服欧洲……这些问题都能用几大洲所具有的野生动植物组合,以及大陆轴向影响农业和文明的传播来解释。

在《崩溃》一书中作者认为人类未来将面临的最大危机将是资源枯竭和核战争,只有这两个危机足以灭绝人类。

而癌症、艾滋病这些问题相对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它们不足以危及到人类整个种族的生存,如果人类能一直生存繁衍下去是一定能够攻克癌症之类的疾病的。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我国面对的资源问题应该说是非常严峻的。

在这里我还要指出一个误区,我国目前的人口是控制住了,但我们不该忽视了另一个现象,现在随着国家的富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渴望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一个国外学者粗略的估算了一下,一个美国人生活所消耗的能源是三十二个第三世界人消耗能源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虽然目前我国的人口没有显著的增长,但是如果全体中国人都过上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对环境的冲击力应该是“13亿乘以32”人,这是个多么恐怖的数字!且不提这32倍算得准不准,我们从自己身边的变化来看一看实际发生了什么,家庭人口数近年来在一直下降,从原来的四世同堂到现在的三口之家,甚至是独居;同时人均居住面积在不断扩大;而每一个新的家庭都需要添置一套家具,这些家具在很多时候是闲置的,而在原来的大家庭里家具公用,使用效能最大化。

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了城市居住面积停车面积的扩大,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城市扩张,耕地减少。

在吃的方面,现在人民食物中的肉蛋奶比例有很大的提高,而食物链十比一的转化规律告诉我们,如果多吃肉,我们将消耗更多的绿色植物需要更多耕地,而如果纯素食我们能养活十倍的人口。

然而我们不可能让大家回到原先的生活方式去,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也是党给人民的承诺。

探索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合理设计利用规范,使资源能够永续利用,同时持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重任就落到了我们这些生态学家的肩上!可以说我们目前做的还很不好,国家的生物多样性还在持续丧失,作为农业之本的土壤还在继续沙漠化、盐碱化,外来入侵生物还在对我国的经济造成损害……世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我国的学者们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搞研究,给党和国家拿出一些切实可行可信的资源利用方案来。

也希望党和国家能多关注祖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多给科学家一些信任,建立好双边的合作互信,一起为祖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出谋划策!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最新战争书的读后感(优秀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
  • 10-07 最新笨笨猫学数学读后感 聪明笨笨猪读后感(汇总8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
  • 10-07 2023年人体简史读后感(大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人体简史读
  • 10-07 2023年萧红全集读后感(优质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
  • 10-07 读哈佛家训读后感 哈佛家训读后感(通用9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
  • 10-07 山海经读后感(优质8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
  • 10-07 最新草莓读后感(汇总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
  • 10-07 2023年毛毛读后感小学(实用8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
  • 10-07 红蚂蚁读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
  • 10-07 2023年泥土的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